• 零点看书 > 穿越 > 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 第464章 读书有用
  • 第464章 读书有用

    作品:《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西北的夏天,没有华庭县那种酷热,只要你别站在太阳底下,其实并不是很难受。

    这种南北差异,单单看温度是比较难感觉出来的。

    在南方,三十度以前就算是很热了,室内室外都是湿热湿热的,浑身难受无比。

    但是在榆林,三十五度的夏天也不是多么的难受。

    各家作坊都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之中。

    煤炭作坊和火油作坊更是一次性的招工了几千名人员,再加上水泥作坊、瓷器作坊、羊毛作坊、奶粉作坊等等,一时之间,在榆林,你只要手脚还能动,就不愁找不到工去做。

    “伯爷,这西城的集市最近是越来越热闹了,崔县令已经安排人手扩建了一次,但是每天从早到晚都还是人满为患。可以说整个北部草原的牧民,都在找机会来榆林,西域来的商队,很多已经不去长安了,直接在榆林买东西。”王玄策满头大汗的从外面回来,喝了一口香茶之后对着张华说道。

    “并且,这段时间开始有不少士人来到榆林,虽然大部分都是一些不得志的书生,那也是”

    大唐的人口其实不算多,三千万都不到,但是因为社会对人力的需求基本都围绕着土地在转,从事其他产业的人其实不多。

    华庭县刚和榆林城是个例外,他们是大唐少数用工很紧缺的城市。

    长安城的人工成本原来是大唐最高的,一个壮劳力一天能挣二十五文钱,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榆林城,火油作坊最新招募的人手,一天的工钱已经开到了三十文钱,仍然没有完全招募到足够的人手,只能说勉强够用。

    也就是,在榆林,一个壮劳力,一个月几乎可以挣到一贯钱,一年将近十二贯钱。

    这个数字,放在几年前,需要榆林人用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挣到。

    并且,一个月挣一贯钱和一个月挣五百文钱,可不是简单的翻一倍的关系。

    五百文钱的时候,衣食住行用下来,可能每个月存下来的也就是一百文钱。

    但是一贯钱的时候,一百文就变为六百文了,相当于收入翻一翻,存款跟着翻了好几翻。

    这对商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方面,大家看到在作坊里做工可以挣到更多的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作坊。

    另外一方面,大家在作坊里挣了更多的钱,就有实力拿出更多的钱去消费,这又间接的比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甚至,朝廷中的高官们担心的重商会对圣人之学的传播造成影响,在看到了榆林城的实际情况之后,也会乖乖的闭嘴。

    因为人口只有十几万人的榆林城,居然有八千人的在册学童。

    这个数字放在后世,那是不合格的,六年义务教育里的学生都不止这个数。

    但是,放在大唐,张华敢说,除了华庭县之外,没有哪个地方的学童比例比榆林高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唐朝廷又没有额外的给榆林划拨经费,怎么支撑的起八千学童?

    道理其实很简单,榆林的学童,大部分都是在商人办理的蒙学里面上学。

    一年三贯钱的学费,再加上榆林县衙给于的补助,兴资办学在榆林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张华听王玄策汇报了一下榆林城最近的情况,也是一阵感慨。

    一个学童一年的花费大概也就两贯钱,交了三贯的学费,县衙还补贴一贯,相当于每个学生他一年能够挣两贯钱。

    而对于榆林城的百姓来说,一年三贯钱虽然不少,但是在连妇女都能找到待遇不错的活的榆林,一年收入二十来贯,拿出三贯钱出来,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甚至有两个小孩上学的,六贯钱也还能够出的起。

    本来按照以前的观点,即使有钱,这些百姓也不会送孩子去学堂。

    因为只是认识几个字的话,并不会对他们原来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反倒是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再加上先生的束脩和笔墨纸砚的花销,一般家庭都无法接受。

    但是,这几年,榆林城的风气变了。

    同样在作坊里上工,认识字的和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待遇是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

    就拿羊毛作坊来说,一个识文断字,懂得不断改善技术,或者说是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待遇会比普通劳工高一倍不止。

    一样干活,甚至干的更少,拿的却是很多。

    老百姓是最现实的,这种情况下,大家用脚趾头去想也知道该怎么样。

    这么一来,榆林县的孩童入学率,自然是不需要官府做任何动员,就蹭蹭蹭的往上涨。

    这又间接的带动了对教书先生的需求。

    以前,在榆林城做几个学堂的先生,也就是勉强能够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日子过得一点都谈不上好。

    对于读书人来说,自然不会是什么好去处。

    但是,现在的榆林,一个先生一年各种收入加起来可以超过二十贯钱,这在大唐绝对算是高收入行业了。

    能够学以致用,还能发家致富,自然而然的,来榆林城当先生,就成为附近州县穷困学子们的一条不错的出路。

    所以连王玄策都感受到了最近来榆林的读书人变多了。

    这种趋势,估计未来会变得更加的明显,特别是等到榆林城的考生在科举之中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

    张华消化了一下王玄策话里的信息,“对于这些来榆林的读书人,可以让崔县令颁布一些激励的政策,让他们来了之后死心塌地的留下来,以榆林为家,这样榆林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能踏上更高的台阶。”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

    这个后世的小学生都能知道的道理,现在意识得到的人并不是很多。

    提高大唐读书人的数量,提高普通人的识字率,让更多有才华的人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才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大唐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华要想自己舒舒服服的在大唐过完一辈子,也让自己的后代过得舒服,就有必要推动读书识字的普及。(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这名训练家姓宇智波开局一群原始人基建从召唤神明开始我在动漫加载了神明系统我装载了神明模块我哥明明是个废物,却过于自信我有一座超级度假村为了保研:开局公布作战机甲灾变时代的熊随身诸天掠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