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穿越 > 东晋烽火 > 144章 中华战略
  • 144章 中华战略

    作品:《东晋烽火

    夏、商、周时期丰富多彩的各色马匹都属于蒙古矮种*马类型。商代的马只用于驾车,不用于乘骑,周朝的马有战马、耕田的役马和劣马之分,良好的骏马甚至价值千金,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宝物。我国骑马之俗是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的。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不适于驯养马匹,尤其是不能驯养出优良的战马。自古以来,朝廷饲养繁殖马匹的马监都是设立在今日的陕西北部、甘肃、宁夏一带的草原地区。秦汉的战马都是个子小,四肢粗壮,颈短臀圆,胸宽背阔。力气大、耐力强、但是奔跑速度较低的甘肃、青海“河曲马”。属于蒙古马系列的品种。

    汉武帝为了改良马种,派使者得到乌孙人驯养的良马,又以战争得到大宛上千匹汗血宝马,改善了汉朝的马匹品种。另外早在春秋时期就己掌握的公驴与母马交*配而生杂交种骡子的技术,骡子体大,力强,速度快,耐力好,易于饲养和调教,病少,是一种十分优良的杂交种,上等的骡子其性能并不亚于上等的马,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五代与宋朝时中原和西方的直接联系被截断,西方骏马的种系逐渐消亡,总观两宋养马之政,获益不大,成功甚微。马政颓弊,国家养马既少,西南马体矮小质量亦差。宋朝为解决军马急需不断扩大马源,主要是买少数民族的市马。尽管两宋在养马买马上耗费大量资财,但仍没有解决军马不足的问题。骑兵有十分之三、四无马。

    元明时期蒙古矮种*马大量涌入,明中叶以后“茶马互市”,买马代替了一部分养马,朝廷内在买马与养马上争论不休。买不到良马,马多死,马政又江河日下颓势,终于无可挽回。明清时期再也看不见那样雄峻的高头大马了。

    甲午之后,由于倭寇获得了中国大量赔款,所以开始增加阿拉伯马的数量来改进日本马。一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马因为掺杂有阿拉伯马的基因,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运力还是无法与列强相比较。

    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开始大批量的引进欧洲的高头大洋马,与7成日本母马进行杂交,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 终于把日本马的品种进行了非常更给力 的提升,到了1937年,倭寇的骑兵部队配备的战马身高已经达到了160公分,比日俄战争时期整整提高了10公分,相较于我国传统的蒙古马,日本马更加的高大,因此也大多被称为大洋马。

    当年倭寇差点把中国吞并了。他们开始的战略还是不错的。第一是占领朝鲜,第二占领辽东半岛,吞并东三省。接下来就是占领蒙古高原了,这时候他们碰到一个强劲的对手——苏联,诺门罕战役把倭寇占领蒙古高原,进而占领西北的企图落空了,最后不得不向南进攻北平。

    30年代,陈成建议在魔都和倭寇大打出手,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历代帝王统一中国都是自北向南,没有自南向北而成功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骑兵横扫天下。现在倭寇的坦克战车就相当于骑兵,北方一马平川,正是他们驰骋的战场。不如把他们引到江浙一带,这里水网纵横交错

    ,这些坦克到了这里就会陷入泥潭。最后那些倭寇也上当了。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说起来那些鬼子也是小家子气,没有大纵深大战略的思维。要知道当时山东的韩复渠和山西的阎老西都和倭寇眉来眼去,他们想和倭寇签和平协议,不动他们的地盘就行。如果他们从北平入河南,沿着河洛入南阳战襄阳,最后把武汉三镇拿下,把整个蒋总的精锐部队和军事工业全部包圆了。再从海上封锁上海,广州,中国部队将全线动摇,不战自溃,那样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个时候倭寇只要守住几个战略要点,蒋总自己就会找上门来拼命。哪里会像后世那样不断地寻找和国军主力决战,疲于奔命。蒋总经营四川、重庆这个大后方的设想也会落空,四川平原是有名的大粮仓,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太祖的持久战的前提也是倭寇从沿海向内陆平推,打到武汉的时候就精疲力竭,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如果倭寇不按这个套路来,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定了。

    当年倭寇攻打关中的时候也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关中地区在地理上和山西中间隔着黄河,黄河以南则是隔着潼关和崤函古道。所以,传统上,从华北地区进攻关中地区,从北到南,一般有三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路也是最北边的一条路线是,从长城以北沿着长城线向西,攻占河套地区,然后越过黄河,从榆林,延安地区向南进攻。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经有过一个灭秦的计划,就是希望走这条路。走这条路的结果就是延安首当其冲,日子要难过了。

    第二条路也是中路,是越过太行山,占领山西以后,以山西为根据地,从河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长治一带,渡过黄河,定关中地区的北部地带。在南北朝时期,北齐和北周对峙的时期,双方就在河东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拉锯,北周消灭北齐也是走这条路,先占领河东地区,再北上占领太原。走这条路线就意味着要突破对方的黄河防线,困难是比较大的。

    第三天路也是最南边的一条路,就是沿黄河的北岸向西进发,通过风陵渡渡过黄河到潼关,这条路线的地理格局和南岸非常类似,只不过是由规模较小的中条山替代了秦岭的位置。而中条山与黄河之间的通道,甚至比南岸还要好平整些。

    在北齐和北周拉锯的时期,北齐进攻北周,主要就是走这条路线。传统上占领华北之后,进占关中地区,也主要是走这条路线。这条路是相对来说最为平坦的一条路,有利于大军行动。但这也同样意味着要在潼关和中条山一带遭遇对方的伏击和阻击。

    此外还有一条路线,也就是在占领南阳之后,沿着汉水,越过武关,向关中进攻。楚汉之争之前,刘邦之所以能够先于项羽占领咸阳,就是因为他走的是这条路。而当时的情景正在华北地区和项羽进行战略决战,无暇顾及。

    最后倭寇进攻关中地区的主要进攻路线,是在河南集结,向中条山、潼关这一线展开进攻。

    后来,李宗人在回忆录里,曾经分析了倭寇当时面临的军事形势。他认

    为倭寇长于战术,而短于战略,缺乏战略分析能力。他认为,倭寇不应该从河南向关中进攻,在中条山地区和国军进行战略决战。因为这一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展开,也不利于日军的炮火优势发挥。

    所以他认为,倭寇当时如果能有足够的战略分析,有决心消灭华北地区的中国军队,占领关中地区,那么倭寇当时首选的进攻方向应该是从北方进攻,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一条路线。也就是说,倭军应当在晋察冀一带集结,从长城以北延长线向西进发,在河套地区渡过黄河南下,以居高临下之势进攻关中,这当时留守陕北和关中地区的部队很难组织有效抵抗。

    当然,历史也没有如果,因为当年毫不费力占领东三省让倭寇喜出望外,他们的内阁没想到那个软蛋一枪不打就跑了。本来内阁也没想过要全面开战,也是那些丘八以下克上,自作主张,大打出手,结果就是深陷泥潭,被泥潭淹灭。最后不但东三省交出来了,就连朝鲜,台湾全都吐出来了,百年血战毁于一旦,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很多的倭寇将领回忆道:“如果在魔都战败了多好,我们就会退回满洲,结果也不会是这个样子。”

    “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非常好的战略著作在日本是没有的。日本物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中国,武器优越于中国,但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日本的军队是速决战,中国的战略是持久战,结果,日本被中国的持久战打败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

    从历史和地缘政治看,古代中原政权的被入侵威胁,多来自西北方向,因此中原政权和经济重心不断向东南迁移。到了近代,西方殖民主义海洋霸权兴起,中国遭受了7次侵略战争,几乎都是来自东部沿海,而中国的基础工业和大城市,几乎都分布在东南沿海。这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布局,长期以来一直在太祖的忧虑之中。

    63年,太祖审阅《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加写了一段文字:“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列强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倭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倭寇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他指出:“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

    后来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越南战争升级,战火蔓延到中国境内。太祖的预见成为可能。原定抓吃穿用的“三五”计划主要任务,迅速地向以战备为中心的三线建设转移。三线建设,使中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中国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太祖要求安排一批项目到西部去搞,国防建设项目要有近一半安排在西部。所以这时候中国的飞机、坦克、火炮、舰艇等重型武器生产基地都部署在西部地区。西安、重庆、成都、太原、兰州等西部大城市也很快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相关推荐:虚拟网游之融合现实我的萝莉养成计划我的儒圣父亲大唐:老子不想靠颜值吃饭高山上的酒店我在忍界拉刀光我的金融科技帝国我真是一个保安末世巫师之路诸天之boss的一亿种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