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穿越 > 盛世华唐 > 0189 和药王的见面
  • 0189 和药王的见面

    作品:《盛世华唐

    李明达不解他为何不正面回答自己的问题,但也没有追问,而是顺着他的话道:

    “不知道哪里有漏洞,又该如何完善?”

    陈景恪说道:“漏洞太多,首先科举的名额产生就存在极大的问题。”

    “谁能参加谁不能参加,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多是经他人推荐获得。”

    “如此就给了士族把控渠道的机会,他们自然会优先推举自己的子弟门生。”

    “普通人面临和以前差不多的困境,空有一身才华却连一块敲门砖都找不到。”

    李明达情不自禁的点头,道:“确实如此,可是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陈景恪说道:“考试,只有考试才是最接近公平的制度。”

    “可以在每个县设置县试,在州设置州试……县试中选者去参加州试,州试中选者来京都参加大考。”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减少学子参考的成本。”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有多深,盲目的跑到京城参考,最后往往是白跑一趟。”

    “还有很多人明明有才华,却不自信,或者没有能力来京城参加考试,一身才华白白浪费。”

    “设置县试、州试,他们就可以在家门口参加考试。”

    “若中,就证明有一定的才华,可以去州郡、长安搏一搏。”

    “如果连县试都过不了,那也就没必要瞎折腾乱跑了。”

    李明达眼睛越来越亮,听完之后击掌赞道:“医师真是聪明呢,如此一来科举就更加公平了。”

    陈景恪摇头道:“不,依然不够公平,考试、评阅制度依然存在巨大漏洞。”

    “阅卷看的不是考生的作品,而是名气。谁的名气大谁的举荐人更有权势,谁就能中举。”

    李明达有些羞愧,她就尝试着举荐过好些个人,也算是科举制度的破坏者之一。

    尤其是古池文会成为固定活动之后,向她投递行卷的士子数不胜数。

    不少她认为有才华的人,都拿到了她的举荐信。

    只是这件事情她从未声张过,很少有人知道罢了。

    当然,她想捧一个人其实可以更简单,古池文会上点名表扬一下。

    在每一期的文会集上点评几句,就足以让一个不知名的学子,获得一定的名气。

    她这个刚刚建府的公主都尚且能做到如此,更遑论其他权贵了。

    初唐时期的科举,其实就是权贵们的游戏罢了。

    陈景恪并没有留意到她的异常,继续说道:

    “只有排除一切干扰,让科举回归正途,朝廷才能遴选出真正的人才。”

    “同样,这也是对士族的巨大打击。”

    “权贵子弟可以靠恩荫出仕,而士族子弟只能靠举孝廉和科举出仕。”

    “科举制越公平,对士族子弟来说就越麻烦。”

    李明达再次颔首,这个道理很浅显,不难理解。

    之后陈景恪又简单说了一下,湖名、誊抄批阅等等,防止作弊的手段。

    可以说他完全照搬的后世成熟的科举制度,至于李世民准备怎么施行,那就和他无关了。

    反正李明达听的是连连点头,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充满了崇拜之意。

    医师果然厉害呢,什么都懂,若是出仕为官必是一代名相。

    被心爱的人用这样的目光看着,陈景恪也有些飘飘然。

    “咳咳……”干咳几声让自己正经起来,他继续说道:“现在我们来说你刚才的问题。”

    “士族垄断了学问,不论我们把科举制度建立的再完善,都是为他们做嫁衣。”

    李明达小脑袋犹如小鸡逐米一般点个不停,道:“对呀对呀,该怎么办呢?”

    陈景恪好笑不已,忍不住伸手揉了揉她的发髻。

    李明达并没有躲开,而是用头抵了抵他的手,朝他露出一个俏皮的笑容。

    陈景恪还以宠溺的笑容,道:“很简单,他们靠着垄断学问维持家族地位,那我们就普及学问。”

    李明达苦恼的道:“该怎么普及学问呢?”

    “虽然有了印刷术可以批量刊印书籍,可百姓多的是连字都不识,书给他们也看不懂呀。”

    陈景恪笑说道:“那我们就广建书院,教不识字的百姓识字。”

    “不光教他们识字,还要教他们各种高深的学问。”

    李明达眉头微蹙,道:“建书院?和国子六学一样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一样也不一样。”

    他就把后世常见的书院模式详细的讲述了一遍。

    我们所熟知的学院制度,其实是从五代十国时期才出现的。

    那时候大儒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到深山隐居,有些大儒无聊就想开山授徒。

    想入学的人多了,就想出了考核入学的办法。

    后来学生还是太多,一两个人根本就教不过来,就邀请别的大儒一起授课。

    于是书院正式诞生了。

    也就是说,在唐朝还没有我们说熟知的那种书院。

    孔夫子首开私学,不问出身门地把学问教给所有人。

    在之后的一千五百年间,教学工作一直是以私学形式展开的,没有专门的书院。

    所谓的私学是什么样的呢?

    一种是蒙学阶段,世家豪强地方士绅建立的,专门教导自家子弟的地方,这种私学一般不招收外族子弟。

    平民寒门子弟想读书识字怎么办?要么单独出钱请先生,要么自家有人识字让他教。

    当然还有一种是部分读书人在自家开学堂,招收三五个学童授课。

    学生只要交钱就可以过来学习,基本没有什么门槛。

    等到这些学童长大了,或者先生能教的都教完了怎么办?

    世家豪强子弟无所谓,想深造自有家族名师教导。

    也可以拜在别的大儒门下,反正门路很多。

    最难的还是平民寒门子弟,他们要么放弃学业,要么抛下一切四处拜访名师。

    名师不是那么好拜的。

    前面说过,士族靠垄断学问掌握了选官门路,怎么可能轻易的收平民寒门弟子为徒?

    除非这个平民子弟是百年千年一遇的天才,否则是没有机会得到进一步进学机会的。

    在这种情况下,平民子弟拿什么和士族权贵子弟竞争?

    所以有唐一朝的选官,科举制都是士族权贵的玩具罢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末。

    直到宋朝科举制才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科举制在宋朝大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黄巢朱温把世家贵族送进了坟墓,宋朝皇权一家独大。

    第二个原因就是书院的出现培养了足够的读书人。

    前面已经说过,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我们熟悉的书院体系。

    不问出身门地,只看学问招收学生,由大儒统一授课。

    孔夫子开创私学一千五百年后,学问的大门彻底向天下所有人打开。

    宋朝建立之后书院制度发扬光大。

    接受过教育的人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会跟着变多。

    乡间到处都是读书人建立的学堂,县一级有国家建立的县学。

    优秀的学子可以通过考核进入县学接受系统教育,县学之上还有府学。

    如果考不上也没关系,还有名师大儒创办的民间书院可供读书。

    当然,也要通过考核才能进入。

    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问津书院等知名书院,其地位不亚于现代的大学。

    可以说遍布天下的书院和科举制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人才选拔制度。

    也彻底奠定了中国由知识掌握政权的格局。

    后世的历史研究把掌握政权的群体分为三类:贵族、财富和知识。

    贵族掌握政权时期,在中国是先秦时代,在西方则是整个古代史全部由贵族掌握权力。

    新时期贵族制被取消,新的掌权群体诞生。

    西方的政权被掌握了财富的人所掌控,但财富是可以传承的,说白了就是另类的贵族掌权。

    美帝口口声声说把总统装进了笼子,表明自己法制。

    但他们不敢说的是,笼子的钥匙掌握在有钱人手里。

    扶桑大棒子等国也差不多,古代的贵族摇身一变成为了新时期的财团,继续掌控着国家的大权。

    而中国走上了和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不一样的道路,知识掌权。

    从汉朝开始权力就掌握在了知识阶层手里。

    到了宋朝这个格局彻底形成,贵族世家彻底被扫进了垃圾堆。

    至于有钱人……单纯的有钱人是被鄙夷的对象,连穿丝绸的资格都没有。

    没有知识哪怕富可敌国都没用,敢不老实分分钟就能让你家破人亡。

    贵族掌权和知识掌权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缺点。

    但总体来说,知识掌权的发展潜力是远高于贵族掌权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历那么多次磨难,依然可以崛起,重新站在世界民族之巅的原因。

    当然,学政和科举相结合还有个好处,就是自下而上的渠道始终是畅通的。

    就算有人想设置重重障碍,也只是让这个通道变得窄一点,无法真正斩断。

    士族阶层的存在自有他的意义和积极性,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陈景恪两辈子都是底层出身,天然站在底层百姓一方。

    所以他支持学问普及,支持科举制,他希望晋升渠道永远为普通人留一线机会。

    历史上直到宋朝时期,书院和科举制才完善并普及。

    那么现在既然有了这个机会,他不介意把这个时间提前三百年。

    所以,他毫无保留的把这一切都告诉了李明达。

    李明达听完后也没有耽搁,回到行宫马上就去找了李世民。

    李世民马上就见了她,显然也在等她回来。

    当听完她的转述,他沉默许久。

    李明达等了一会儿才问道:“耶耶,医师的这些方法可行吗?”

    李世民本不欲和女儿讨论国家大事,但想到后续还需要她从陈景恪嘴里问话,就改变了主意。

    “可行,但此法影响甚大需要慎重行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李明达可不管那么多,听到可行小脸上顿时就露出开心的笑容。

    医师果然厉害呢。

    李世民岂能看不出女儿的心思,心中很是酸涩。

    女儿长大了,不再属于他一个人了。

    等李明达离开,他的脸色就凝重了下来。

    从书架上取下一个匣子,打开取出厚厚一沓纸,前面三分之一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翻到空白页提笔书写起来,写的正是方才李明达转述的那些话。

    如果翻看前面的那些纸,就会发现写的全是陈景恪说过的话,以及他自己思考后的感想。

    没事儿的时候他就会翻看这些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一条全新的施政方阵正在酝酿之中。

    之前因为生病和丹毒,他感觉力不从心,并不准备大动干戈。

    这两年经过陈景恪的治疗,他感觉身体恢复良好,各种病症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再加上陈景恪说可以保他十年无忧,那颗不安分的心再次萌动起来。

    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不可能全听陈景恪的,宫中的御医每天都会对他的身体情况做全面检查。

    虽然这些御医无法治好他的病,却能检查出身体状况。

    恢复的确实非常好,只要不突然恶化,活个十年八年是没有问题的。

    有了这些保障,他才决定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因为他知道,有些问题现在不解决,就永远都没有办法解决了。

    大军在幽州修整三天,待将士们恢复一些体力,再次启程。

    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有时候当地百姓太过热情,李世民都不得不稍微放慢速度。

    当然,对此他是很高兴的。

    还是那句话,这种仪式既能振奋军民之心,又能提升他的个人威望。

    走走停停,即将进入十二月大军才到达定州。

    李治出城五十里迎接,自然少不了上演一处父慈子孝。

    本来一切都非常完美,可是等到褚遂良、刘自、马周等人汇报工作的时候,出了幺蛾子。

    褚遂良告发刘自有尹霍之心。

    李世民当即找来刘自对峙。

    刘自自辩,他的原话是:圣人身体多恙,辽东又苦寒,令人忧惧。

    并且找来了马周作证。

    马周如实回答,证实刘自所言为真。

    李世民不动声色,随即找来了眼线询问情况。

    然后得知两人在辅左太子之时政见不合,尤其是刘自更是屡次当众驳斥褚遂良,毫不留情面。

    如此李世民心中已然明了,却并未做任何处置,就好像此事从未发生过一般。

    相关推荐:圣骑士和疯巫妖的冒险日志通灵珠三国:孙吴我做主瞎眼宇智波与白金之星蜀汉之我是关兴东京第一深情奋斗在港片时代家族修仙,我要成为种植大户修仙之赵氏家族崛起灵域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