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穿越 > 汉魂之逆势而起 > 第二十八章 黄粱一梦数十年(四)
  • 第二十八章 黄粱一梦数十年(四)

    作品:《汉魂之逆势而起

    ps:

    ~~~~~~~~~~~~~~~~~今天第一更~~~~~~~~~~~~~~~~~~

    仍然是万字大章,这几章主要是介绍一下袁大刚渡劫这几十年来发生的事情,要不然后面的清洁就没法展开了,所以必须写,如果大大们不愿意看,直接跳过《黄粱一梦数十年》系列即可。『雅*文*言*情*首*发』

    伪同治四年(1865)正月,中亚浩罕国封建主阿古柏率兵入侵南疆。先是,新疆某些少数民族首领企图利用当地人民的反清起义实行封建割据。同治三年,喀什噶尔封建主金相印为攻取汉城,竟里通外国,向浩罕乞师。浩罕王遂派帕夏(意为总司令)阿古柏随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和卓侵入喀什,并相继占领新疆南路八城,于同治六年成立“哲得莎尔”王国,自称“毕条勒特汗”,且得到沙俄及英国侵略者支持。

    三月初七日,恭亲王奕訢被革职。先是,奕訢因支持慈禧太后发动北京政变,垂帘听政,受封议政王,军机大臣。奕訢利用自己的亲贵身份把持朝政,逐渐引起慈禧太后猜忌,矛盾日深。同治四年三月初六日,慈禧责备奕訢议政尽用汉人,奕訢不以为然,双方发生争执。次日,慈禧亲笔诏书,责奕訢骄盈溺职务,召对不检,罢直军机、议政。后经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公奏:“恭亲王咎由自取,尚可录用”。慈禧遂命其仍在内廷行走,并总管总理衙门。四月十四日,恢复奕訢军机大臣职务,不复议政。

    四月二十四日,捻军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等率部全歼僧格林沁清军于山东曹州(今菏泽)高楼寨。先是,同治二年雉河集失守。张乐行遇害,张宗禹、任化邦等率领捻军余部于同治三年春在河南南部与太平军赖文光部会合,奉赖文光为领袖。赖文光将捻军按太平军军制进行整编,决定易步为骑。保存和发展了捻军战术上灵活多变。精骑善走等优点,建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新军。同治四年正月初三日。赖文光等大败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于河南鲁山,随即东进开封,渡黄河故道山东。僧格林沁率军尾追。捻军先以避实击虚、“盘旋飘忽”的战术将清军拖得疲惫不堪,然后在曹州高楼寨一带利用有利地形设下伏兵。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率部追来,进入捻军阵中,一场激战,清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藏入麦田之中,被捻童张皮绠刺杀,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等均被击毙,总兵陈国瑞重伤逃脱。是役全歼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使捻军骑兵力量大为增强。

    十二月底,太平军汪海洋部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黄沙障全军覆没。先是,天京陷落后,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相继率部攻入福建。占据漳州、汀州一带,坚持抗清斗争。清廷命闽浙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兵三路入福建围剿。同治四年二月,汪海洋率部攻入广东镇平(今蕉岭)。清军全力围攻漳州,李世贤全军覆没,只身突围投汪海洋。汪海洋事先坐视漳州失陷而不救,后又暗害李世贤于军中,对太平天国革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李世贤死后,汪海洋率部在赣粤边境继续与清军作战,并一度进占嘉应州。但终因敌人势力过于强大,太平军内部又出现不和现象,于同治四年十二月底全军覆没于黄沙障,汪海洋重伤去世。至此,太平军除遵王赖文光等率部并入捻军外,其余全部被清军镇压。

    1866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硝化甘油炸药。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英国医生唐.约翰.朗顿在学会首次发表了唐氏综合症病症。它最早叫蒙古症(mongolism)或者蒙古痴呆症(y),因为唐医生发现他的病人的面部比正常人较宽,眼睛小而上挑,看起来与蒙古人有类同之处。这个名称被现今医学界认为无礼和没有医学意义而没有普遍使用。

    伪同治五年(1866)二月,清政府派前知县斌椿及同文馆学生凤仪、德明、彦慧等人出国考察。先是,总税务司赫德告假回国,行前建议总理衙门派遣同文馆学生随其赴外国进行游历、考察。清政府为了解外国情况,培养洋务人才,接受了赫德的建议,于二月初七日派斌椿等随赫德离开上海,先后至法国、英国、瑞士、俄国、普鲁士等国进行考察。当年九月十八日返回北京。是为同文馆学生出国考察之始。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它是中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初为锻铁作坊,后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至同治十二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称“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光绪二年(1876)开始制造小火轮、车床等。八十年代称“发昌机器船厂”,俗称“发昌机器厂”,以制造小火轮为主,为当时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业中最大厂家。后因受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学堂,也称“求是堂艺局”。它是中国最早的造船及驾驶技术学校。分前学堂、后学堂,招收十六岁以下学生入学。前学堂学习轮船制造,主要开设法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天文、地理、航行等课程,由法国人主持,学期五年,先后毕业学生八届,共一百八十名。后学堂学习轮船驾驶或管轮,主要开设英文、算术、几何、画图、机械图说、机械操作等课程,由英国人主持,学期五年,先后毕业驾驶专业学生十九届,共二百四十七名;管轮专业学生十四届,共二百一十名。学生毕业后一般授以水师官职或派充监工、船主等。辛亥革命后。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海军学校;不仅如此,左宗棠还在福州马尾创办马尾船政局,也称福州船政局。是为清政府经营的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初期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分任正、副监督。总揽一切事务。雇用数十名法国技师和工头,工人约一千七百至二千名。整个船政局由铁厂、船厂和学堂三部分组成。自同治八年铁厂开工至同治十三年。五年**制造轮船十五艘,均为木质。(光绪元年(1875),船政局依约辞退洋人,一切设计、施工等皆由中国人担任。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新造轮船十九艘,包括木质、铁质两种,其马力、质量等均较过去有所提高。马尾船政局创办经费为四十七万两,常年经费每月由闽海关拨银五万两,同治十二年起每月从茶税中增拨二万两。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中,马尾船政局遭到严重破坏,中日甲午战争后。生产更趋下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抗战时又遭严重破坏,生产陷于停顿。战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

    1867年,赖文光等率东捻军大战清军于湖北尹隆河(今永隆河)一带。先是。捻军自河南分兵后,东捻军进军湖北,计划渡汉水循宜昌入川。同治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安陆(今钟祥)罗家集全歼湘军四营,生擒提督郭松林(以足伤被弃道旁,始逃脱)。复于德安(今安陆)新家闸全歼淮军总兵张树珊部,阵斩张树珊。次年正月十五日,大败淮军提督刘铭传部于尹隆河,击毙总兵唐殿魁、田履安等。湘军提督鲍超率部突袭东捻军之背,使刘铭传及其余部得以逃脱。东捻军损失万余人,遂放弃入川计划,北走河南。二月,东捻军重入湖北,在蕲水神港大败湘军,阵斩记名布政使彭毓橘,重回尹隆河一带,复为鲍超、刘铭传等部所阻,只得再次退回河南。

    五月十八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台湾琅(王乔)登陆,被当地高山族群众击退。先是,自道光二十七年起,美国曾数次派船到台湾勘察煤矿、测量港口等。同治六年二月,美船罗佛号舰长等人在台湾南部琅(王乔)(今恒春)登陆,被当地高山族群众杀死十三人,只逃走一名中国水手。三月,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率军舰前来报复,被击退。五月初,美国又派军舰两艘进攻台湾。十八日,美海军陆战队一百八十多人在琅(王乔)登陆,进行偷袭,当地高山族人民利用地形熟悉等有利条件袭击美军,打死其领队军官,将其驱逐到海边。美军侵台失败。

    十二月一日,东捻军被清军镇压。先是,该年五月,东捻军自山东郓城突破清军围堵,进屯东平,复逼烟台,为英、法侵略军击退。『雅*文*言*情*首*发』六月,李鸿章命淮军刘铭传会同山东巡抚丁宝桢部沿胶莱河一线防堵。七月,东捻军突破胶莱清军防线,西走潍县。十月,在江苏赣榆为清军所败,鲁王任化邦被叛徒潘贵升刺杀。十一有再败于山东寿光海滨,寿王范汝增战死。经过赣榆、寿光两次大战,东捻军主力损失殆尽。十二月初八日,遵王赖文光抢渡六塘河,率两千余人突破重围,沿运河东岸南下多次,力图渡过运河,均遭挫败。十一月,赖文光在扬州瓦窑铺因坐骑为清军击毙被俘,十六日在扬州英勇就义。东捻军最后失败。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给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 。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

    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

    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英荷法四**舰炮击下关(下关战争),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萨英战争)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稜郭(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随着西南战争中萨摩军的失败,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从此日本正式迈入资本主义社会。

    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也走向扩张之路。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明治天皇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清帝国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44~1911)与沙皇俄国(1721~1917)。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改革后的日本,由“武士道精神”等意识形态衍生出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并且,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君主立宪制度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采用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

    但是,明治维新促使中国的清王朝改变政治体制,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开始了“君主立宪”的道路。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与旧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8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日本的国力日渐充实,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教育敕语):重国宪,遵国法。一旦有缓急,则须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特为朕之忠臣良民,亦呎以彰显尔祖先之风。

    说道明治维新,不得不提一个人——坂本龙马。光秀之婿明智秀满(左马之助),传说未死于山崎合战,而是逃到了土佐的长冈郡,四代至八兵卫。开了一家居酒屋“才谷屋”,六代至八郎兵卫,始取得乡士资格。八郎兵卫大名直益,正是坂本龙马(本名直柔)的祖父。

    因此,龙马和其它大部分维新志士不同,一是身份低微,只是个乡士,再就是非常有钱(才谷屋是土佐有数的大商家)。

    故事的发生在龙马脱藩东上江户、谋刺幕臣胜海舟的前后。龙马曾经对一位密友说:“我喜欢小太刀,小太刀灵活,比太刀实用。”朋友深以为然,未曾想再见龙马,他却掏出来一柄手枪:“这个比小太刀更具威力。”

    胜海舟是开国论的先驱,抱持着攘夷思想的龙马把他作为行刺目标、必杀的奸党。但是,胜精辟的思想终于使龙马认识到,不开国并发展经济、强大国力,亦无以抵御列强。那位朋友再见龙马,龙马掏出的是一部开国论书籍:“手枪只能杀伤敌人,此书可以振兴日本!”

    成为胜海舟门徒的龙马,构思出了自己独特的共和政体论。1864年,他在长崎龟山创立了商社“社中”,又名“龟山社中”,也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海援队”。“海援队”不仅仅是商务贸易组织,它是尊王志士们的总联络站和情报站。利用“海援队”,龙马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尊王倒幕运动中去,并反复奔走,终于促成了长州和萨摩的同盟、土佐和长州的同盟,把四强藩中的三个有机地联合起来。

    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传统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能有:

    1)社会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2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1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2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1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 �、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1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日本则已经联合世界强国,并且夺取殖民地的**也尚未开始。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虽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2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相关推荐:都市天师录官庄诡事旋转星球之宇宙使者仙奇重生之神级修真嗟来的食窃天录至尊境我知道这世界很大翔龙傲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