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穿越 > 开个飞机去明朝 > 第37章 兵临城下
  • 第37章 兵临城下

    作品:《开个飞机去明朝

    宣府总兵官和大同总兵官同时投降,给李自成献上了降表。

    李自成高兴,朱常渊又气又高兴,崇祯则是快要气疯了。

    无耻竖子崇祯大骂一声,将地方报送过来的奏疏甩到御阶之前,猛然间站起来,只觉得头脑发晕,一口血气从口中喷出。

    陛下众臣和一帮太监急急上前,将皇帝扶住。

    崇祯闭着眼深吸了几口气,勉强让自己平静下来,不至于那么生气,这才一口气缓了过来没有直接昏死。

    呼,呼粗重的喘息了一阵子,微微张开眼,看到外面慈母的光亮心中烦乱,朝王承恩说道:拿布帘子,将窗户遮住。

    王承恩出去命小太监拿出来诸多布帘子将窗户盖住。

    姜瓖,姜瓖崇祯默念了几句,摇摇头,说道:姜家世代都是我大明将领,世受国恩不知凡几,其兄姜让为榆林总兵,其弟弟姜瑄为陕西阳和总兵,为何他姜瓖如此无节无义,如此之人,愧为人子人臣

    崇祯越说越激动,差点又吐血,群臣赶紧上前劝慰。

    兵部尚书李建泰跪倒在地,说道:都是臣的错,臣无用,陛下不用怪他人,要怪就怪我吧,我甘愿受戮

    原来李建泰在李自成攻打太原之前就曾率军前去讨伐,崇祯皇帝亲自在城头给他斟酒送行,御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还说是带朕亲征

    可笑的是。这货刚刚走出城不久手下的士兵就跑了三千,等走了不到一百里路,手下仅仅剩下了五百人。一路朝南走到河北广宗县的时候。守城的县令一连三天不让他进城,这货恼羞成怒竟然下令手下五百人攻城。

    城破后还将抵抗他的乡绅全部杀死,甚至鞭笞当地的县令。

    好家伙,出去平贼没平掉,先把自己家的城池攻下来一座,这李大尚书不愧是兵部尚书,五百人就能攻城。

    好在后来崇祯念他事出有因。没有过分苛责,仍让他继续为官。

    你无错,此皆是朕之错矣崇祯又反过来安慰了一番李建泰。然后心灰意冷的说道:朕不愿做亡国之君,可是现在国中事事都是亡国之相,真恨不得身死沙场,以报祖宗百姓。可惜。朕死不瞑目啊。

    陛下姜逢元跪倒在地,说道:陛下圣明天子,何错之有,此皆我等众臣之错。

    刘遵宪挪动着臃肿的身体跪倒在中间,道:陛下勿忧,现在贼兵还在大同,即便打到了京师,咱们也不是没有胜算。当年景泰帝在的时候。也先犯边直入,率领数十万人进击京师。咱们不是也挡下来了么

    是啊,陛下京师城高河深,又有数万驻军,当年皇太极率领二十万人尚且不能克,更何况闯贼薛国观作为内阁首辅,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那是自然,只要攻城的人不是延明王,这京师守住半年是没有关系的。说到这里,又想到了朱常渊,微微一叹,痛心疾首说道:这都是朕之错,如果当时延明王在,便是他自立辽东,天下又有何人敢如此轻举妄动

    陛下

    群臣下跪,各自涕泪交流。

    虽然大家都知道朱常渊没有死,可是知道又能怎么样为了皇帝的脸面,也不可能再将朱常渊接回来。

    都起来吧崇祯挥挥手示意群臣起来,拿出一封奏疏交给内阁大学士薛国观,道:薛爱卿看看建泰这封奏疏吧。

    薛国观从崇祯手中拿来奏疏,打开定睛一看,身体蓦然一抖,眼光不由自主的往旁边兵部尚书李建泰的方向看了一眼,道:李大人建议南迁帝都至金陵

    李建泰道:如今贼兵势大,不若舍了这江北之地,让建虏和闯贼二人鱼死网破,咱们再图收复中原,有何不可

    薛国观默不作声

    其实内心深处,他也是同意李建泰的建议,如果将帝都从京师迁移到了金陵,还可以苟延残喘如同南宋一般,说不定大明朝的国祚还能再延续两百年。

    只是,这虽然是保存国祚社稷宗庙的一种办法,可是也是一种耻辱。要知道现在老朱家历代皇帝的皇陵可都是在北京,如果被李自成逼得逃跑,会让天下百姓如何看

    朕也知道此举有可取之处,只是崇祯叹息一声,从偏殿的床上缓缓站起来,在王承恩的搀扶下来到了大殿中间,继续说道:只是朕不忍心中原百姓祖宗宗庙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群臣俯首顿拜,相拥而泣。

    咳咳咳崇祯轻轻咳嗦了几声,身后的王承恩送来丝绢,帮他擦拭了一下嘴角。又喂他喝了一碗参汤,皇帝惨白的脸色略有好转。

    都起来吧。崇祯一摆手,看着屋中黑兮兮的光线,将手放到王晨恩的手中,道:扶着朕出去走走,朕这几日感觉天气越来越冷,冬天来了吧

    是的陛下王承恩扶着他缓缓出门,道:再过十几天,就是冬至了

    殿外天空灰蒙蒙的,冷风一吹,一片片的小雪花便从那压抑的天空中飘落了下来,看上去柔和的像棉絮一般,可是伴随着凛冽的北方,让人不寒而栗。

    宫女从偏殿中出来,拿出一条明黄色的大氅披在皇帝的身上。

    崇祯看着天,朝身边的王承恩问道:朕记得,第一次和朱常渊见面,就是在一个大雪天,那是他从荆襄之地回来以后。

    那是陛下第一次召见朱常渊王承恩慌忙接话。

    皇帝和朱常渊第一次见面是在御前试才的时候,所以那次从荆襄回来和朱常渊见面,应该是二人之间的第二次。

    呵呵,倒是朕记错了。崇祯叹了一口气,看着天空:皇叔于大明有不世奇功,不知道千载之后,史书会如何评论朕

    王承恩道:陛下圣明天子,大明中兴之主也

    崇祯摇摇头,不理会身边的这个大阉宦,而是将眼睛重新看着天空,脸色和天空的阴郁相比,惊人的相似。

    天地茫茫,唯此一隅

    不知道过了多久,有黄门太监快步跑过来报告道:陛下,急报

    崇祯头也没回,只是摆了摆手。

    王承恩代太子问话,言道:所奏何事

    小太监道:刚刚接到战报,贼首李自成亲提五十万大军,由大同入宣府,一路势如破竹,大明城邑皆为之破。

    崇祯低声道:恐怕是一路城池皆为之降吧若人人都如周遇吉,便是他李自成有百万大军,又如何能连破四镇

    小太监不敢接皇帝的话,不知道如何是好。

    王承恩又问道:还有何事奏,他才抬头言道:贼手李自成,提兵五十万,一路走来,现在兵已至昌平

    崇祯的身子微微一抖,王承恩听了,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

    昌平在什么地方,距离北京有多远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描述就是,现在的昌平,仅仅是北京城的一个区。

    陛下小黄门的话刚刚说完没有多久,另外又有一位太监跑过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道:东阁大学士,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李邦华求见。

    崇祯回答曰:不见。

    不一会,李邦华又找人将奏疏送了过来。

    崇祯打开奏疏看了看,边看边叹,起身在王承恩的搀扶下绕着走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圈,终于拿不定注意。

    王承恩心忧崇祯,问道:陛下何事烦恼

    崇祯言道:李邦华上奏,说让朕坚守国门,同时仿照成祖皇帝时的故事,让太子去南都监国,朕思疑不定,不知道是不是让他过去。

    王承恩听了,也拿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崇祯便又回到偏殿中找群臣商议。

    中允李明睿上书说道:陛下,与其坚守帝都,让太子去南国监国,倒不如直接把国都南迁算了,南方承平并无战事,且靠长江之利,日后可徐做图谋

    给事中光时亨出来先是三纲五常的说了半天,然后挽着袖子道:说南迁的人,都是国之叛臣,是在断送大明江山社稷。

    崇祯一拍桌子,道:都别吵了,朕意已决,固守京师,太子南都监国也勿再提言罢,拂袖而去。

    王承恩紧随左右,问崇祯帝道:陛下为何不考虑一下李明睿李邦华还有李建泰的建议,老臣也觉得京师危在旦夕,不可拒守

    崇祯扬天长叹,言道:哪里是朕不想南迁,是内阁中的那些大臣,他们要做千古留名的典范,要当于谦,想要捆绑国家助他们留名青史而已

    城外三十里,李自成提五十万大军,在昌平经过一场激烈的肉搏之后,率领他的全部军队,来到了北京城的外城。

    在外城,遇到了京营的激烈抵抗,不过,京营的人终究是太少了,如何能够阻挡住李自成的脚步。他轻易的将所有大明的士兵清理完之后,便立马在永定门外,看着这座巍峨高大的城池,心中第一次有了震撼。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超级店小二无量钱途位面成神之虚空戒三国之魔将乱舞火影之木叶教师至高秘法我的篮球世界他们叫我大魔头网游之江湖霸主狂力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