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穿越 > 关东粮王 > 第三十二章
  • 第三十二章

    作品:《关东粮王

    第三十二章

    店家送来茶杯放在郑庆义面前并倒上水。只听说书人讲:“我再讲一段,坐井观天,”“唰、唰”地搧了几下。“说地是俺们这儿的传说,有人听说了,有人没听说,听说了的你别烦,没听说的你仔细听了。”

    又把扇子“唰、唰”地能搧了两下折回去,先是把徽钦二帝被捉后的经过讲了一遍,最后说:“且说这徽钦二帝和皇后、妃子,还有那大奸臣秦桧被金兵押回北方,随着金主来到韩州城。这韩州城金代时叫柳河县,只因道光年间掘出一块奇石,八面棱栊,故此得名八面城。只见那金主来到韩州,见这里风景秀丽,一时欢喜就在这儿住了下来,因见这儿处无有监牢,就问手下大臣说:‘这两个皇帝老儿圈在哪儿。’这时有大臣就-提议:‘八面城这有枯井,大王要是不走,不如把两个宋朝皇帝押入枯井中,好看管还保险。’金主一听,此议极好,立刻叫人道:‘来呀,把这两个废帝打入井中。’从此,徽钦二帝在井中受尽折磨,这枯井里一年四季阴冷潮湿,空气不畅通。黑暗的四壁,只有抬起头,才能见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冬天阴暗寒冷,冻得他们浑身打颤,腰疼,手脚龟裂。夏天井里闷热,令人窒息,整天流汗,更有蚊虫叮咬,浑身起包剌痒难熬。这两位只能作威作福的皇帝,相对唏嘘,捶胸顿足,后悔从前没有励精图治,以至落到如此下场,悔之晚矣。只能在此坐井观天了。这就是咱这儿传说的徽钦二帝八面城‘坐井观天’。”

    说书人喝了一口水说:“世道艰难,古今同理。皇上的日子都不好过,何况咱们这些草民。”说完一拍桌子,停止了说书。

    郑庆义往桌子上扔了几个铜钱,说书人不仅笑呵呵地说:“谢谢捧场。”

    郑庆义也笑笑告辞了。

    郑庆义回到自己住处,一进屋就看见挨着自己铺盖那,有人正整理行李,新来的人挤在了最炕稍。郑庆义没吱声,上炕就躺下了。那人见郑庆义就说:“咦,巧了,怎么是你?”郑庆义听声耳熟,睁眼细瞧。正是帮自己打狗的那位老兄,忙鲤鱼打挺起来说:“哎呀,大哥真的是你?”

    “看来咱哥俩儿真有缘呢。”

    郑庆义对眼前这个与自己有恩的人热情万分,就说:“大哥,我得好好谢谢你,咱俩出去整点?”

    “谢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独自出来闯荡都不容易,见着相互照看是应该的。小意思。”

    “大哥我看你好象急着往东走,怎么又回这儿住下了?”“不瞒你说,我要去四平街,一打听还有五十里地,这不就回来了。”

    “哎呀,我就是四平街的。”

    “是吗?听说通火车了,火车是什么样?”

    “噢,你说那是五站,也叫四平街站,不是四平街。离那儿还有十五里地呢。我也没去过。”

    “是吗?不是一个地场,不过你没到过那儿真是可惜了的。”说着铺好被后坐在炕沿上说:“唠了半天,还没报名呢。我叫张东旭,表字旺庭。今年三十岁了。”

    “大哥!我叫郑庆义,表字寒山,十九岁了。”

    “乐亭啥地场的人?”

    “胡林张庄。”

    “咱俩家离的不远,我家在汤河镇。”

    “哎呀,你就是汤河镇张家的?”

    “嗯哪。”

    “我爹总叨咕,说你家都买好几十晌地了。闹了半天是你呀。”

    “嘿嘿,你真是小老弟,那算个啥。你在那发财?”

    “四平街人和成。”

    “原先也在粮米铺吃劳金。现在出号了,准备自个儿开个铺子。关东这疙瘩的粮谷多的是,做买卖的都整这玩意。老弟,你这是去干吗?”

    “东家让我到这边看看,准备多收点粮,好到五站那儿去卖。”

    “哦,这么做也有点道理。不过怎么也不如直接到五站开个铺子。我呢,先到那儿看看,再到奉天,看看那儿适合我。差不多时我也开个买卖。”张东旭胸有成竹地说。

    郑庆义听说后,喜上眉梢地说:“真是太好了,最好在五站那儿,我想见你,一抬腿就到了。”

    张东旭说:“兄弟,我看你别往西去了,费那个事干吗?我来的路上都看了,一路上全是粮食,收也收不完。关键还是卖。我在三江口呆了两天,三江口知道不?”

    “听到一些。”

    “东辽河、西辽河在那汇合成辽河,所以叫三江口。”

    “那应该叫三河口,八成是河不如江好听。”

    “瞎说,也许古时叫江不叫河,咱哪儿知道。不过这条河直通营口,那原来可是个大码头。每年开春的时候,宽城子、哈尔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辆拉粮的大车到这来。听当地人讲,那时买卖真好做,在那儿干啥都挣钱。”

    郑庆义摇摇头说:“没去过,不知道。”

    “现在可不行了,火车一通,直接上火车就发走了,比水运近还便宜。只有附近不多的粮谷从这上船。”

    “那当然,我在合林子时听说火车通了,还和人特意去看,那火车轰轰隆隆开过来挺吓人的。跟我一起看火车的伙伴就说:‘妈呀,爬着走都那么快,要是站起来不知道该有多快呢。”

    “哈哈哈。”

    两人越唠越近乎,最后几乎是同时伸出双手,推掌相握说:“老弟!你若不嫌弃大哥,咱俩拜把子怎样?”

    “大哥!你若不嫌弃小弟,就此结为金兰。”

    两人同时大笑。张东旭说:“走!”

    两人一同到铺外,找了个没人的空地。趁着月光,撮土为香,对着天跪拜起来:“我张东旭愿意与郑庆义……”

    “我郑庆义愿与张东旭……”

    二人同时说:“今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八日,结为异姓兄弟,福祸与共,进退与俱,永佑同心,此生不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黄天厚土共鉴!”

    结拜完郑庆义兴奋地和张东旭拥抱在一起。随后郑庆义说:“大哥,为弟给你嗑头了。”边说边跪下来给张东旭嗑了三个头,正式认结拜大哥。

    张东旭也连连还礼:“兄弟,你我现在是生死与共的弟兄了,今后福兮、祸兮合当共进共退。”

    “小弟一定听大哥的分咐。”

    “为兄说你一句,做事一定要前后思量,不可莽撞。比如说今天之事……。”张东旭真有大哥样,从现在开始就为郑庆义着想。郑庆义知道大哥说的是遇狗之事,就说:“大哥说的是,小弟今后一定注意。”

    张东旭又说:“我住店时,顺便问了一下,那家姓兰,八面城有名的富户,只是人性不好,巧取豪夺。仗着姐姐嫁给官府人家,在乡里横行霸道的。咱惹不起,就躲着走。”

    郑庆义很虚心地说:“大哥说的是。”两人回到铺上,又唠起来,直到有人反对,才睡下。

    说到这儿,郑庆义叹口气,沉默不语了,他心不能平静:来关东十多年了,到现在还只是一个仅能糊口的小铺子。爹妈盼望什么时候能出息,什么时候能发财,这都是遥遥无期的未知数。快到春节了,都不好意思回家过年。看着发财的老乡,心里发烦,看着岁数越来越大的爹妈,心里难受。胡勒根见郑庆义不说话,就眯起眼睛睡起觉来。

    终于到了郑家屯。火车站距镇里还有一段距离,两人顾了个蓬车,来到郑家屯最热闹的南街。找了个小旅店住下后,两人去了街里。

    郑家屯开埠较早,温都尔郡王放荒,来开垦的人渐渐增多。蒙古王爷在西北二十里地,有叫白市村的辟为牲畜市场。每年都人过辽河前往交易,故有郑姓人在此开了小旅店,接待过往行人。后蒙古郡王又把郑家屯附近的荒地大片出卖给汉族人。许多汉族人相继来这里安家落户,在郑姓旅店附近建造房屋,开设粮栈、旅店、牛马市,人口日益增加,发展成为西辽河流域物资集散的地。

    清光绪六年(1880年),郑家屯设立分防主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辽源州,衙署驻郑家屯,隶属于昌图府。这时郑家屯已有大小店铺300多家,人口万余。

    有了官府,自然不能跟商民混杂居住,就在基商铺集中的北面,盖官府衙门,住宅也在此修建。就这样,开铺子的上南街,故南街是商家汇聚之地;而北街是官府和居民区。郑家屯商贾云集,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集市。人们又叫它“买卖街”。看来,那时最初成立镇子时,大多都叫“买卖街”。比如梨树县建埠前就是这样称呼的。

    虽然是晚上,可街里还是灯火辉煌。胡勒根:“这儿可比五站大多了哈。”

    郑庆义:“听说这是老镇。哎,那儿有个粮栈,咱去看看?”

    胡勒根用鼻子使劲嗅了嗅:“我闻到烤全羊的味道。东家,先吃吧,到五站,我可是老长时间没吃着了。可怜可怜你蒙哥吧。”

    郑庆义笑笑说:“好吧,我再陪你喝两盅。”

    胡勒根大喜:“这疙瘩是郑姓立的屯子,是不是跟你祖上有点渊源?”

    郑庆义:“叫郑家屯,就跟我老郑家有关系了?你别说,也许,八成。别扯了,看那家馆子热闹的,好像是你们蒙族人开的。”

    两人进了一家蒙古人开的酒馆,要了一大盘烤羊肉,两壶酒。郑庆义拿起烫好的酒壶,给胡勒根满上,又给自己倒了一盅。举起酒盅说:“蒙哥,有点对不起,让你俩来,寻思跟我发财,可这么长时间就让你俩受累了。老弟敬你一盅。”

    胡勒根拿起酒盅同郑庆义碰了一下,一口就干了,放下酒盅说:“寒山,千万别这么说,我俩是自个愿意的。相信你终有一天会实现梦想的。”

    “来——!我再敬你一盅。黄老三他们没啥能水,胆小怕事。帅哥你俩就是我的左膀右臂,我的依重。到时候的时候,你们俩都得给我担当一面。”

    胡勒根:“放心吧。我来就是一心一意跟你干。我看好你,总有一天会发财的,只是时候没到。”

    相关推荐:大地产商最强外挂系统传奇之最强兵王大妖经超凡神瞳砮道官途藏星录外道大神业火焚九州游戏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