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穿越 > 投机分子 > 第三十七章 经济刺激
  • 第三十七章 经济刺激

    作品:《投机分子

    “提银,为什么提银?”一个掌柜明知故问。

    当太阳刚刚升起,各钱庄的门前又现昨日的长龙,人家得知胡雪岩的运茧丝的船沉,纷纷来提银,生怕银子没了。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胡雪岩的运气到头了,这上海县推出的联营共保没有胡雪岩这样的人物镇着与一张废纸差不了多少。

    待到九点,钱庄的门板刚开了一个隙,人们就迫不及待的挤进去,嚷嚷着要提银。

    “谁不知道前夜徐家汇的大火把胡雪岩的茧丝烧了,昨日又听说长江面上运茧丝的船沉了,现在不提银怕晚了就没银子可提了。”

    掌柜哈哈大笑,过了一会才缓缓的说:“你们这些无知的小民知道什么,损失了点茧丝有什么,你们知道现在茧丝的价格涨了多少吗?我告诉你们今天就是存银子那利钱都得少半厘,还急着提钱。回家看看报纸吧,一群愚民,还来提银子,回家等着收利钱吧。”

    掌柜的一番话让那些急着提银的储户愣在哪里,门口一个小报童大声的叫:“号外,号外,茧丝的价格大涨了,茧丝价格大涨了。”

    “快快,给我一张,给我一张。”一个一个排着队储户忙抢起报纸来。小报童的生意一下子特好,报纸很快就被抢光了。

    话说今日一早,胡雪岩起来后,下令把茧丝的价格又提了两次,原四十二元每担都无人问津,现在每担四十九元,但是胡府的电报房里接电报都来不及。

    而在伦敦的丝厂掀起一股抢购茧丝潮,于此同时茧丝的价格开始一路飙升。

    伴随着胡雪岩的起死回升,股市里也难得的看见一条条的红字。

    仅仅三天茧丝的已经达到每担七十二元的高价,这是在洋人控制下茧丝从未达到的价格。胡雪岩欲提振茧丝的价格,打破洋人垄断茧丝市场,增加丝农收益,提高国人在贸易中的话语权的目的也达到了。这次反击使洋人看到茧丝已牢牢控制在他的手里,因为胡雪岩已与江浙丝农签了三年的统购协议,也就是说今后的三年的茧丝都必须从胡雪岩这里购得。此次没能趁危机把资金不稳的胡雪岩搬倒,反让茧丝价格大涨使他大赚一笔再想翘动他已不太可能了。

    洋人们叹息着,眼看胡雪岩就要完蛋怎么一下子不但起死回生而且还生龙活虎。他们除了郁闷、叹气还亏了不少的钱。而此时心情已经放松的胡雪岩仿佛身子也好了不少。

    本来以为这次是在劫难逃,可没想到杨详的一计他胡雪岩就峰回路转了。最重要的是朝廷内外那些得了好处的大员小官,现在可以对他们有了一些交代了。

    但对于杨详,虽然胡雪岩这根上海的定海神针定住了,可这仅仅是刚开始。第一张牌虽然打好了,洋人一时蒙了惊慌失措,但金融风潮这局胜负还未定,洋人是不会就此罢休的。他们定然会用其它的地方想找回颜面,也要讨回损失。

    茧丝虽然是外贸的大宗商品但对于整个的风潮还不是重点,要恢复国人对经济、对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就要让他们看到未来、看到希、看到盈利,这重点还是在股市。

    茧丝市场峰回路转的几天,杨详与陈其昌几人商议着刺激经济的方案。陈其昌提出列强各国现在都在大修铁路,杨详也明白要想富先修路。只要大规模的修建铁路,现在股市中的矿务公司、铁厂等就有了直接的重大利好消息,而其它的公司也会受到大规模经济刺激的带动,有了前景,这样就能止住股市的颓势,使国人重新燃起信心,只要有信心就什么都不怕了。

    但是要修铁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今若大的中国只有短短的一段几十公里的唐胥铁路,朝廷对于修铁路顾虑重重。

    杨详想了一会觉得还是得用原来的老办法,游说朝廷内外的大员,让他们感到有利可图又使朝廷也能获利甚巨,这样才能使朝廷同意修建铁路。

    和陈其昌等商量了半天,决定上奏朝廷修建南京至上海和杭州至上海的铁路。几人赶快把一个大致的方案做出来,当然只是一些粗略的东西,反正朝廷也不看这些东西,他们只看好处。但是杨详现在最需的是朝廷能同意,其它的问题以后可以慢慢的做。

    还有三天上海股票交易所就要开市了,时间不等人。杨详他们一做好方案就在上海经济委员会里正式提出修建铁路计划。并且跟他们说明利害关系希望他们能够支持,筹集钱款,联合向朝廷请奏,请求修建这两条铁路。

    此时,有了胡雪岩明例有前,上海经济委员会的这些大商贾都等杨详救命。所以当杨详一提出这个方案后,他们众口一致的同意,所有人比杨详还急的干着事。

    京师朝廷内外突然间接到如雪花般的奏折、电报,请求修建铁路。慈禧就不明白让杨详处置上海经济事务,怎么突然朝内朝外纷纷就上奏修建铁路了呢?

    当然有赞成的,就有反对的,当军机大臣们集到慈宁宫议事时,礼部尚书翁同翕抢先奏道:“太后,铁路万万不可修。那火车一开地动山摇,震动祖先地下安宁亵渎先人,而且如果修了铁路那沿途水陆脚夫水手必将失其业,让这些人以何为生计,民不聊生则天下不安啊。”

    世铎、奕劻等冷眼瞧了一下翁同翕,每次一议修铁路就这两条,活人死人全让他给说了。

    慈禧看了一眼旁边那大堆的奏折、电报心中犹豫了一会对太监李莲英道:“去给那杨详的发份电报,问问他怎么说?”

    正在等待朝廷复电的杨详,没想到等到的是这样的复电。什么祖宗八代,什么百姓失业,这让人怎么回答。杨详把电文递给陈其昌等人看,他一看也傻眼了。当胡湘看到电文时,却扑哧一笑说:“这好说啊。”她刷刷刷的起草回电。

    半个小时后,小太监跑进慈宁宫把杨详的电报承上。

    慈禧也不看,让李莲英当众念出:“太后、皇上、诸位大臣,洋人也有先人,他们经过测算只要离铁路一公里,地上地下就好无感觉所以只要铁路修的离坟一公里即可,实在绕不过去的也可迁坟。至于脚夫水手失业之事,臣早有打算。铁路一开需要大量的人手修建,修好之后也要许多人运行、养护,可以请一些失业之人回来。当然有一些人失业再所难免如因这样,如是因为怕有人失业那修桥铺路之事岂不是都不可做。天下万桥断渡船人的业,京杭运河断了脚夫的业,所以臣以为这等事应看此利是否大于弊。臣再说一句,铁路一开对朝廷、对地方、对百姓都是有利的。朝廷能征得巨赋,地方能活了一方经济,百姓交通方便,所以臣请开铁路。”

    慈禧问翁同翕:“翁大人,可有话说?”

    翁同翕硬着嘴说:“臣还是不同意,洋人对祖宗不敬,我大清国其可如此,我朝以孝为先怎做出先人不敬之事。再说杨详所说之京杭运河,他难道不知皆道隋亡为此河吗。”

    慈禧又让人把翁合翕的话用电报发给杨详,一会之后就有回电。

    “皆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隋亡是因为修运河是花朝廷的钱。而此次修铁路,臣不花朝廷一分钱。铁路修建由商民集资,朝廷可在其中占三成的干股。臣估算铁路修好后朝廷每年可从两条铁路征得赋税一百万两,干股又可分得至少七十万两。臣为朝廷官员,如此对朝廷有利之事,臣泣血跪奏请朝廷开修铁路。”

    翁同翕鄙视的说:“满嘴的铜臭,没读过圣贤书的就只知道言利。”

    众人厌恶的看着翁同翕,醇亲王奕譞说:“圣贤言君子爱财取之道,可况杨详是为朝廷谋利,怎么就满嘴铜臭,翁大人还要慎言。”

    翁同翕一愣,他可是光绪的老师而奕譞是光绪的生父,两人可是同一派的人,奕譞怎么这么说自己。他突然一惊,奕譞这正想让自己出任户部尚书可自己刚才这么说如何能胜任此位,忙说到:“臣失言了,如真能为朝庭有利又对先人百姓无害或也可行。”

    这时,太监端着一张电报跑进。

    李莲英张开电报,上面就一句话,他念道:“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请朝廷速开铁路。”

    世铎、奕劻等军机大臣道:“臣等附议。”

    相关推荐:支教青云路修真教授生活录万千厉鬼排队表白我完全强化浮蟒混在乱时空(快穿)移日换天末世行末世杀戮进化圣炼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