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次元 > 龙旗飘落 > 第四节金州地峡——困局之解在陆上
  • 第四节金州地峡——困局之解在陆上

    作品:《龙旗飘落

    “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防线。”

    “天下没有守不住的防线。”

    这两句看起来互相矛盾的话,都成立。

    战争史上,无数的战例,都能证明这两句话的正确性。

    只有这两句话中,才体现出一个真理: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

    …………………………………………

    “视察清国河海防御之力,其炮台数量虽然众多,其配置之炮也为不少,但其位置、构造之法,并不得宜。除一二之外,皆如无有,甚至反而有益于敌者。”

    “旅顺口,乃清国所恃者,北洋之门户,且设有机器局和船坞,以作修理军舰之用。是以,其防御能力不小。但其不顾后方有与大连湾、金州湾互为表里之地峡。故而,一旦扼此地峡,则只能不战自降。”

    以上两段,谁说的?

    日本人,小川又次,还是在那个《征讨清国策》里。

    所谓“位置、构造之法,并不得宜”,应该指的是,炮台多为敞开式,没有顶部防护。炮台、炮位多朝向前方,水平射界受限,极少能达到60度全范围射击,对后方的射击能力为零。

    这意味着炮台一旦遭到来自后方攻击,则形势危矣。

    一旦将这些炮台夺占以后,可以用来攻击港湾,“甚至反而有益于敌者”,正是小川策略的毒辣之处!

    第二段,则更黑。

    “金州地峡”!

    狗日的日本人,又让我一次后脊梁发凉。近一百三十年后的发凉。

    没错,这是旅顺天然地形的最大弱点,是无法用人力改变的天然弱点。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从旅顺口往东北看,仅以一狭窄的通道,经大连,与奉天(沈阳)相连。金州地区,尤其狭窄。

    在这个通道上,大连旅顺之间,防御上唯一能凭借的,就是那连绵的几道山。

    旅顺防卫区的命门,就是这里。

    本来,依靠炮台能有效守卫港口,威胁海上敌舰,而由于港外也有山峰环护,按当时的舰上火炮特点,海面上的敌舰却攻击不到港内军舰,也无法与炮台的火炮相抗衡。所以,旅顺港可谓固若金汤。

    但旅顺口的攻破之法,恰恰是从陆上开始——旅顺港的后路。

    就是说,海战的结局,取决于陆战。

    …………………………………………

    日本人在十年前就看到了,七年前就想到了。不知道李鸿章想到了没有。

    也许想到了,但李大人又自恃“炮台坚固,有不可摧之势”。

    除日本人想到的之外,旅顺三面环海,地幅狭小,可谓先天不足,不适合屯驻大量兵力装备。

    战时的补给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当时朝中已经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指出旅顺无内河通内陆,补给不便。

    我走这趟路程的时候,旅顺有火车站,有数条穿越群山的通道,交通也很便利。但,那都是后来修的,其中一条过山隧道是日本人占领期间修成,与之并行的是一条新修的,不过十年。

    可以想象,当时还没有这两条公路隧道的情况下,山势陡峭,通行有多么困难。

    这种地形的有利之处在于,旅顺守军可以利用这片山地,组织防御,但这也决定着,旅顺驻军自给本身就十分困难。

    而且,一旦山地被攻占,通路被切断,那只有困守一城、坐以待毙。

    …………………………………………

    但是,天下几乎没有完美的事情。尽管有不足,但地形上的不利影响,只能从战术层面考虑,想法加以克服了。从大沽到旅顺,经海上走内侧海湾,从旅顺后路进行补给,也许能抵销无河流上行的缺陷。

    山地的阻隔,对双方都是平等的,而它的战术价值,则随着形势变化而有所不同。战时,它不会利于千里迢迢前来的进攻一方,却绝对有利于早已占据地形待敌的防守一方。也就是说,它绝对有利于对旅顺港的自身防御,甚至是不可多得的条件。

    所以,李鸿章的对策就是,在金州旅顺间布置陆军守卫,并沿东海岸修筑了一些炮台。

    日本人的眼光固然毒辣,但却没有分析到这一点。

    也许,他们的出发点是大日本皇军都是不怕死的,而清军则是战斗力低下的。不具备英勇精神、战斗力低下的军队,任何有利的地形、武器,在他们手里都是白费。而一支不怕死、攻击精神旺盛的军队,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

    …………………………………………

    揣摸日军的冬季作战计划之时,我一直琢磨一个问题:日军为什么非要从辽东半岛登陆?虽然我知道,日军战略上为直取塘沽的考虑,拿下旅顺势在必行。

    1.海上运兵有风险,这是不言而喻的。虽然这个计划,是黄海大海战之后制定的,但它是否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日本海军能否压住大清北洋海军?

    .分兵旅大,到辽东半岛南端,可以对辽东半岛实现夹击,这当然很有气势,但如果前一个前提不能实现,光计划宏大有什么用?打仗也不是为了壮观、好看。

    .为什么第二军不和第一军一起,并肩突破鸭绿江?从陆上平推,自安东、岫岩、盖州一线遮断辽东半岛,并向南攻击,占领辽东,不是安全一点吗?

    4.既然要大老远地把部队从国内调到朝鲜,并集结到北部,干嘛还要费这大劲从大同江口,运到辽东?

    5.既然有把握保证第一前提,为何不从本土,直接装船?或者汉城,或者哪个地方,只要是近一点就行。

    也许是我想得太复杂,本来事情很简单。

    小川又次在《征讨清国策》里,给出了这个建议,根据这个建议,日本人已经考虑很久了,应该也推演过很多次了。

    日本人在思维上总是显得一根筋,好象这个战略构想既然有了,就不能抛弃。

    另外,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已经把北洋海军压缩在了威旅一线以内,甚至封进了港口,作为前提的第一项已经实现。

    日本陆军已经具备登陆所需的海上安全条件。

    而从大同江口起运,只是因为,在海军未确保海上安全之前,第二军已经开始向朝鲜集结。这样周转一下,有助于避免“长途贩运”,但也可能是:如果海军仍不能实现任务,那完全可以毫不迟疑地在大同江口,甚至往北一点的鸭绿江口登陆,历史将真有可能变成第二军与第一军的并肩战斗,横扫辽东。

    因为大本营的意图,是“第二军与第一军协同作战,分左右两翼入侵中国东北”,当然可以理解为陆上并肩突击。

    历史真的很有意思,这样看来,谁说陆军那么相信小兄弟,谁说大本营那么信任海军的战斗力?

    证明这个推理,其实很简单,只需对照一下日军第二军的行动和时间。

    9月9日,划归第二军的第一师团从东京青山练兵场出发,经昼夜兼程行军,已经全部到达广岛。此时,同为第二军的第十二混成旅团已经登船,被运往仁川。

    15日,第一师团开始起运,19日下午到达仁川,按两天一批的速度,6天后,第一师团全部到达仁川集结。

    这期间,伊东祐亨正在实施自己的威慑大巡游,给清军施加“压力”。

    还好,伊东祐亨给了陆军一个满意的答卷。

    …………………………………………

    到此时为止,我们可以如此判断:

    对日本来说,要击破北洋海军,必须攻下旅顺港,要攻下旅顺港,必须破金州旅顺防线。

    打破海军相持的困局,在陆上,海军决战的“钥匙”,掌握在陆军手里。

    而金旅防线,日军能不能攻得下,关键看大清能不能抗得住。

    战场部署,武器装备,战斗意志,牺牲精神……在大清官兵身上具有多少,将决定战争的胜负。(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斗破之萧族风云都市之绝世丹神蚀心虐恋:薄情总裁下堂妻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起航1992于新世界高举龙旗年少天纵1931穿越到1931大学校园,我的风云际会我的云养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