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次元 > 龙旗飘落 > 第二节日本人施放“烟幕”
  • 第二节日本人施放“烟幕”

    作品:《龙旗飘落

    日本人再次等到了一个机会。

    不,是终于创造了一个机会。

    日本人觉得这个机会的份量足够大,可以出兵了。

    但日本出兵,还需要一个幌子,外加一块“遮羞布”。

    列强势力已经深入朝鲜,这是不能不考虑的。前边的教训已经告诉日本人,要获得他们的谅解,是成功的关键之一。至少,也要遮挡一下列强的眼睛。

    最基本的考虑,或最合适的条件,就是清国派兵入朝。

    按照日本人所持的“朝鲜实际有独立自主权”这一逻辑前提下,这意味着清国干涉了朝鲜内政,同时战乱还威胁到了在朝日本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应的两个必然行为是,日本人就可以再兴“保民义举”,并且以“保护”的名义替朝鲜整顿内政了。

    即使大清不出兵,日本人也还是要出。对日本人来说,无非是强大的对手走了,战斗规模小了,一样可以占领和支配朝鲜,更痛快。不是吗?

    不是。那样,就少了大清作挡箭牌,日本人要用什么样的理由,来控制朝鲜?与列强交涉,那是非常麻烦、非常棘手的事情。

    ********

    就是这个问题,给了现在的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大清不是碍于面子,就是不出兵,日本人不就抓瞎了吗?

    这个想象只对了一小部分。对的这部分是“有这种可行性”,错的那大部分,是“这种事情却不会出现”。接下来我会告诉你。

    关键是,日本人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而且比我们想的更全、更深。

    相比与列强交涉的麻烦,问题不能彻底解决,那才是大麻烦。清军随时还会卷土重来,这是他们更担心的事。另外,你以为他们的目标仅仅是朝鲜吗?

    所以,当务之急第一步,还是让大清出兵。

    ********

    日本人使出了市井无赖层次、粗劣到毫无技术含量的欺骗战术。

    一边是派上门探听口风,甚至连驻朝代理公使杉村濬(各种资料中有写“睿”的,“浚”的,真够乱的)都亲自出马,跑到袁世凯门上,亲切交换意见,大谈自己的忧虑,实际上是劝诱恐吓:“匪久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难办,贵国何不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白话文就是:这样乱下去,影响做生意嘛,朝鲜人搞不定,你们应该出来管。

    这是劝诱,言下之意还有一句没说:否则我们就得派人保护使馆和侨民了。

    另一边是通过驻天津领事,向李鸿章传达同样的意思,也等于是向大清表态:我政府必无他意,你们大胆去,我们相当欢迎,相当支持。

    两边下手、两头配合,往一处使劲,无非是极力诱使清国出兵。

    作为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不是中朝通商,是全部朝鲜对外通商和外交事宜)的道员(三品,正省级),也是大清驻朝鲜的最高官员,待在汉城的袁世凯不傻,必竟这些年袁大人以一人之力独自支撑,也不是白混的。他当然明白这些都只是日本人的欺诈术,袁世凯岂是那么容易上钩的?

    但是,袁世凯更清楚:不管给不给这个借口,日本人是决计会出兵的。因为还有一个现成的理由——东学党的事。

    大清出兵不出兵,需要从能不能保住朝鲜这个大计出发去考虑。按照前边的经验,袁世凯认定:唯有决然断然出兵,赶在日本人之前将火苗熄灭,或许还能有补于事。

    袁世凯决定行动起来。

    袁世凯直接进王宫,提出“请求清国出兵帮助剿灭匪乱”的建议。

    另一方面,也给国内报告:日本可能会借东学党之事,派兵入朝。

    至于李鸿章命令袁世凯与杉村接触,探听日本人的底细一事,袁世凯回道:“杉与凯旧好,察其语意,重在商民,似无他意”。

    就是这个情节,让袁世凯大人成了千夫所指的“冤大头”。

    ********

    后来,乃至今日的人经常拿这个说事,由袁世凯窃国卖国、政治品格不高、一向滑头,认定袁世凯能力低下、被日本人蒙蔽了,提供了假情报,进而致使大清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或者认定袁世凯为了自己立功,谋取官位,故意引清兵入朝。总之,袁世凯要为清朝战败负责。

    这有点纯粹以现在的政治品质标尺判断,以人论事。

    如果以事论人,在当时情况下,只有大清出兵,才能解决问题,必竟有前面的例子在,从速出兵还有胜机。为了使大清出兵,袁世凯既已压迫朝鲜国王向大清发出求助请求,自己也力陈出兵的理由,当然是势在必行。

    在一些影响朝廷出兵决心的事情上,隐去不说,倒也显得滑头了一点。但我可以确认,日本人隐藏得相当成功,袁世凯开始并没有判断清楚“日本决心与大清开战”这个关键的问题,包括日本出兵的目的,以及日本出兵的规模和将采取的行动。他还以为日本真“为保商民”作打算呢,大不了还象以前一样,捞点好处。袁世凯的谋划,当然是停留在以前的老思路上。大家对比一下,就可以清楚。

    这个谋划,袁世凯也已经明白地报告给了李鸿章。从职责和程序上,我看不出什么不妥,从以后的表现看,我也看不出袁世凯想“把事情闹得越大越好”,他还没这个胆量。

    至于——如果不是因为袁世凯,大清不会出兵,如果大清不出兵,也许会是另一个结局——这种观点,乍看挺有道理,实际细看矛盾的重点在后边,尽管版本有所不同,无外乎还是与“不出兵自然不会失败”同属一类的。

    ********

    现在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理智地说,不出兵,确实是个现实的选择。

    朝鲜一次次的动荡,其实已经警告大清,应该考虑一件事情:该如何在新的座标点上,处理对朝关系。

    既然宗主藩属关系不符合历史潮流,就应放弃。

    但这么做,不战而走,大清面子往哪儿搁?据我现在手里的资料看,大清皇上不会答应,众大臣也不会赞同。

    大清如果从战略全局考虑,也应跳出这个泥沼。

    从策略上,一要避免陷入朝鲜内乱的泥沼,二要避免与日军的正面接触,防止冲突。

    但以上策略,仅为权宜之计。

    如果加一前提——时间和地点,那它的“正确性”就在于——此时此地,绝不能在朝鲜开战。因为天时、地利皆不在我,对首战不利。首战失利,必将冲击以后的一系列战役,造成雪崩式的严重后果。

    但是,这只是战略层面的考虑。

    出不出兵,最终能够决定的,是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和手段,军事必须服从于政治。

    ********

    我们其实应讨论的,或者干脆说有讨论价值的,是大清能不出兵吗?

    即使知道可能与日本人发生冲突,大清能够不出兵吗?

    前边已经说到,日本瞄着朝鲜,这个已经没法掩盖的事实早已引起大清的警觉。为了保全朝鲜这个最后的藩属,中国准备了很多年,和日本斗争了很多年。为了朝鲜,大清已经付出了对法战争议和、舍弃越南的代价,苦心经营十几年,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到了此时,大清会袖手旁观吗?

    不会。不是怎么选择,是无可选择。

    因为早在“舍弃旧有的宗藩体制,还是努力保持这个属国”上,大清已经选择了后者。

    在长达两个世纪之后,朝鲜半岛的问题还是摆在我们的面前,有人反而去假设、想象“不出兵便不会败”,恕我直言,只能算瞎纠缠。照此逻辑,我倒是可以说:

    我们不来,不等于日军不来。当前不打,不等于日后不打。

    一个敷衍了事,一个励精图治,再打,我们还是败。

    ********

    历史上大清朝是败了,但是从朝廷到北洋,却没人拿这个理由处理袁世凯,这不仅仅是靠滑头耍出来的,这算是给袁世凯的一个“交待”。战败之罪,非“战与不战”,失败是形势所致,大家都清楚。如果追究出兵的决策,拿袁世凯做“替罪羊”,倒显得我们“不清”。就他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来看,他显然也不够份量。

    中日必有一战,唯有不惜一战,确保朝鲜的“拱卫”,才是大清的核心利益。

    我们可以痛惜甚至痛恨大清战败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前人的选择。

    ********

    历史就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大清清楚日本的政治图谋,却未能一下子看透日本人的战略意图;判断不清,所以筹措失当;应对不当,所以步步被动。

    战略上的失误,或战役展开时的错误,是无法在战斗中弥补的。

    而大清朝对日军事的失败,第一环,就是从朝鲜崩溃的。

    ————————————

    6月日,袁世凯的电报发出。

    这一天,日本正式做出了出兵的决定,并在御前会议上得到天皇的裁准。(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斗破之萧族风云都市之绝世丹神蚀心虐恋:薄情总裁下堂妻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起航1992于新世界高举龙旗年少天纵1931穿越到1931大学校园,我的风云际会我的云养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