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次元 > 龙旗飘落 > 第六节叶志超再提“总统”
  • 第六节叶志超再提“总统”

    作品:《龙旗飘落

    8月下旬,叶志超终于千辛万苦地率领牙山败兵,最多不到000人,到达平壤。

    合兵一处,声势大振。

    只是声势。

    对大清历史记载中的数据,我始终保持怀疑。

    大清估计是照着花名册和军饷账簿点兵。计划中的盛军6000人,是按1营,按每营500人计算。这纯粹是理论上的。实际每营仅00人左右,盛军也就4500人,去了四分之一。

    因为清军有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吃空饷。

    此后,卫汝贵战场被参,其中有一条,就是吃空饷!

    这不是一支部队这么做。几乎所有部队都多多少少存在这种违法行为。

    如此推算,那么,每一支部队,到大清的总兵力,都需要打6折!

    不客气地说,6折都是保守的。

    平时谁虚报人数套取军费,打仗的时候,谁可就有苦头吃了。

    自己坑了自己不说,还坑了大清朝,恐了国家!

    ..................................

    叶志超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发电报,请罪。

    没错,是请罪。

    原来是9日,李鸿章专门雇佣到仁川探听战况英国船回报:7、8日,叶志超军连胜两战,歼敌000多人,自己只损失了00多人。而且,叶军现距汉城80公里,汉城日军主力已经调往牙山。

    英国人就弄回这样一份漏洞百出的“情况报告”,还能让李鸿章相信,拿到赏钱?

    照这样合计,叶志超不但没有绕圈子跑路,反而是“直挺挺”地向汉城挺进。

    那日军主力又跑到牙山干啥去?

    反正李鸿章是信了,立即上奏朝廷。

    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电报:“廿三(阴历)叶军与倭开仗,倭兵三千死一千余,我兵伤亡百余。倭兵已往北退。闻叶军要往水原府。”[《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5卷]

    谦虚的李鸿章还是小心地把歼敌数量000改成了1000余。

    这份电报被一些大清官员探听到后,还相互传告,搞得愈发“真实”。

    ..................................

    牙山成欢大捷!光绪龙颜大悦,赏!

    8月日、日,叶志超还在跑路当中,皇上便给李鸿章连下谕旨,予以奖励。

    同时为牙山成欢的胜利所鼓舞,谕旨之中,皇上激动地问“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各军,日内行抵何处”,并要求“着李鸿章迅速电催,星夜前进,直抵汉城,与叶志超合力夹击,以期迅奏朕功”。

    皇上心中,还一直热切期盼着那个幻想中的“南北夹击”呢,现在终于看到了希望。

    ..................................

    8月15日先期赶到平壤的叶志超接到了转来的朝廷谕旨,不知几分惊、几分喜、几分忧、几分不安。

    皇上给的赏银领下了,而对于“夹击汉城”成了跑到平壤,是无论如何搪塞不过去的。现在再回牙山,以形成符合皇上圣旨之形势,是无论如何做不到了。怎么办?

    没法办,也得想办法,给皇上个交待。

    找了半天资料,没见到叶志超同志的奏稿。只在《清日战争》这本书里,看到一条信息,日军记载的缴获的清军文书中,有关叶志超给左宝贵的信笺,还有叶志超夸大战绩的上奏文。上奏文为何还留在军中、一直带到了九连城,会不会是皇上的谕旨?这个不好考证。

    不过,史料中却有皇上的圣旨。所以,只能反向对照,看皇上说啥,揣测一二。

    看叶志超怎么耍过这个滑头。

    ..................................

    6日,皇上的圣旨,首先对前边奖励叶志超与倭人接仗获胜一事进行了回顾(当然还应假定那还是真的)。然后讲,后来“据电奏,该军欲移公州,而倭兵二万余人突来围袭,我军奋勇对敌,鏖战六时之久,倭兵死者千七百余人,我军伤亡三百余人。该提督等以众寡悬殊,设计退敌,遂率兵东渡汉江,暂驻平壤,自请严议,并请将出力及阵亡将弁勇丁分别奖恤等语。”

    据电奏,谁的电奏?不是叶志超的,就是李鸿章转发叶志超的。

    那么,叶志超所发电报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他根本没有否定前边盛传的“牙山成欢大捷”。(否则皇上圣旨不会再回顾一下,这说明谎言还没有戳穿)。

    叶志超紧紧抓住了四点:

    其一:我军本来想转移到公州,两万多日本鬼子突然来袭啊,我们奋战了六个小时,打死了一千七百多,我们也伤亡了三百多,众寡悬殊,在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之后,便渡过汉江,转移到平壤。

    这是解释了一个不能不解释的问题:自己为什么打赢了牙山一仗(牙山就没打,在成欢打的),没有进击汉城,反而跑到了平壤。简单说就是:敌人突袭,寡不敌众,无奈转移。

    同时也再次报告了一个好消息:虽然我们被迫转移了,但也杀了1700多鬼子。当然我们伤亡不大。

    好家伙,一下子又多杀了1700多鬼子。

    叶志超竟然大胆地跟皇上虚构了一场子虚乌有的惨烈战斗。而一路上的艰苦行军(跑路的事)含含糊糊、略过不提,随君想象吧,反正我是没说。

    行,自己突然出现在平壤的事圆过去了。

    其二,自请处分。

    (由于以上原因,接着)皇上,我没有实现您的夹击意图,未经请示,率军北撤,给大清“抗日”造成巨大损失,罪该万死,对不起皇太后、皇上,对不起大清列祖列宗,请皇上降罪,严肃处理,让大家看看,不要再出现叶志超这样的人。……

    这一步无论如何是不能省的,认错越是诚恳,自我批评越是深刻,越显得自己心诚。立功了不能骄傲,有问题更不能自满。

    其三,给大家请功。

    大家跟着我,牢记皇太后、皇上的恩典,牢记皇上的嘱托,奋勇杀敌,以报皇上于万一。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想起了皇上的话……他们是某某,某某。尤其是某某,家中四夫人刚生了小孩,某某毅然收起家中寄来的书信……恳请皇上下旨,勇者给以赏赐,殉国者予以抚恤,以褒先进,显皇恩浩荡。

    这一步,更不能省。好汉做事好汉当,错误一人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其实,大家都这么好,仗也打得好,你怎么能说我不好呢?)

    还要说得真诚,说得声情并茂,最好让皇上两眼含泪。这样才显得自己爱护部属,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将领。

    其四,估计还要表表决心。如赐臣死,请将我埋在平壤,头要冲北,我要在阵前看着兄弟们杀敌,然后魂归大清;如蒙不弃,恩准戴罪立功,我必当以死报效,全力尽忠……等等等等。

    这个决心一定要大,表态一定要有力,第二条的基础上再加一把劲,皇上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这样,一推,二拉,三请,四拍,妥了。

    看来,老叶纵横行伍几十年,一路升上来,不止是个“兵痞”,还愣是炼成官场上的“老油子”了。

    撤退不叫撤退,叫转进。这一路走来,不光跋山涉水跑路,还成了“过五关斩六将”了!

    ..................................

    据有的观点讲,大清朝廷获悉叶志超抵达平壤的消息,对漏洞百出的战功毫不追究,有点将错就错,以掩盖朝廷的失查。我看未必。

    从后来朝廷对叶志超,对那些失利将领处理起来不过夜的利索劲来看,也不像这个风格。

    比较靠谱的可能,是叶志超这个报告把上边“糊”住了,也把上边感动了!而且到目前并未暴露真相。

    因为皇上在圣旨的下半部分,对叶志超充分进行了安慰、赞赏。

    皇上讲,“叶志超一军,本为朝鲜定乱,兵数不多,此次途遇敌军、数倍于我,围合攻扑,卒能以少击众,全师而出,虽有伤亡,功过是以相抵,所请来议之处,着加恩宽免。该军将弁,奋勇出力,深堪嘉尚,均着准其择优奏保,阵亡弁勇,即着查明请恤。”等等。

    末了还有一句:“现在该提督已抵平壤,与大军相合,即着统帅诸将,协力进剿,迅奏朕功,以慰鼓盼。”

    是啊,勇敢突击数倍于我之敌,敌我伤亡之比近六倍,还有什么可追究的呢?

    能说不是叶志超把皇上感动了吗?

    杀敌尚未奏功,掩过已经奏效!

    ..................................

    这次叶志超所部大得好处了,每个参战将领升一级,士兵人人有赏钱。

    清史的资料里记述不太详细,仅有寥寥数笔。

    在日本编的《日清战争实记》,却看到了一些日本人依据战场拣到的清军文书记录下来的,关于大清赏赐有功之将的情况:

    提督叶志超,赏给白玉翎管一支,小刀一柄,大荷包一对,火镰一把,赏给“刚勇巴图鲁”称号。

    记名提督聂士成,赏穿黄马褂。

    记名提督江自康,以提督总兵遇缺请旨简放。

    记名总兵谭清远,同并赏加头品顶戴。

    提督衔记名总兵叶玉标,总兵衔儘先副将冯姜和,以总兵交军机处记名,遇缺请旨简放,并赏加“威勇巴图鲁”号。

    副将衔先锋儘先游击魏家训,毛殿飚,孙礼达,聂鹏程,免补参将游击,以副将儘先补用。

    其他受赏有差。

    前有日本人的题记,试译如下:

    ——清国败军之将获得封赏

    牙山一战,清军大败,诸将奔亡。二十八日,乃赏赐有加。赏罚失宜属彼国常态……国运已失,至此暴露无遗。

    赏赐记录如为事实,那么虽然日本人讽刺有加,却是讲了点实话。

    看来叶志超没有独吞战功,而是人人有份!

    人人有份,那就堵住了大家的嘴!

    且不论加官晋衔、顶戴花翎,赏穿黄马褂,赐“某某巴图鲁”称号,一看到这么多将领,都令我不是一般地吃惊!

    区区几千人,光总兵以上级别的就有6人。

    总兵什么概念?概略来讲,一般一省设一提督,一省内设几镇不等,一镇长官为总兵,可以比照现在的师级吧。虽然很多人只是虚职,没有实授任某省提督某镇总兵,级别待遇却是一样的。

    不知道总兵以下,一个参将、副将,现场统多少人马。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广而在勇。

    岂能指望为将者“以一当十”,多多益善?

    可悲可叹!仗竟然打成这个样子,岂不是兵少将多之过?

    ————————————————

    平壤城,一下子来了“四路大军”,加上“一路退下来”的,就成五路大军了。

    估计光吃住,就是个问题。

    将多,事非多。

    一开始,卫、马、左、丰四将领一样大的官,一样高的地位,谁听谁的不知道。

    这就是李鸿章所倚仗的“屡饬该统将等和衷商办。凡其力所能及者,当可无误机宜。”

    恐怕就是淮军一个“系统”内的,也不见得是能和衷共济。特别是在战守之策上,在涉及到任务分工上,靠自觉自发,是不是能靠得住,要打一个折扣。

    这么大规模的战役,几部人马互不相属、互不节制,如果形不成有效的统一指挥,势必各自为战,战场一盘散沙。

    令出多门,各行其事,这打的什么仗。

    好在,清廷下令了——统一事权。

    “己亥(5日),命叶志超总统驻平壤诸军。”[《清史稿本纪》]

    圣旨说得一本正经,让人哭笑不得:直隶提督叶志超,战功夙著,坚韧耐劳,即着派为总统,督率各军,相机进剿……

    ..................................

    好不容易上头指定了战场前敌总指挥,选的却不是别人,正是叶志超。

    除了奖励虚报战功的人,按职务也属理所当然。

    谁让他是一名实职的提督,战场官阶最高,其他人不是记名“待缺”的提督,就是实职的总兵呢。

    这么想也对。

    但不要忘了,估计还有一个原因——后方的实际统帅,李鸿章。

    下来,我将详细讨论这一点。

    ..................................

    叶志超真是想哭都没有泪了。

    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吹个“牛皮”也要“纳税”,这一把可是玩大了!

    想必叶志超自己也很清楚,戴了这个“官帽”,决不是什么好事。

    这个时候谁想干呀!实在没有平时荣升时的那种喜悦,却好比自己坐在一个火盆上。

    叶志超担任统帅后,首先是数次给老领导李鸿章发电报,不是汇报战守之策,而是——称自己“有病”,且病得不轻,头晕目眩,动不动就晕过去了。

    然后就是和“老帅”探讨能否将自己调回。

    调回?你以为你是袁世凯啊,耍这一套。

    怎么一到平壤,就得病啊。

    老实守平壤吧。

    ..................................

    说实话,大清这种选帅方式……如果能振奋人心、凝聚士气,统一指挥、提高整体作战能力……鬼才相信。

    这是严重削弱清军的指挥和斗志。

    就叶志超那点事,皇上不知道,前线的将士会不知道吗?

    据说,接到圣谕,全军皆惊,一片哗然。

    再说从国内赶来的这四路人马,说是四路大军,实是来了四位诸侯。

    各路人马由不服气,到不服命令,尽皆出现。

    无形之中,已经为战败埋下重大隐患。

    ..................................

    面对光绪这样的大清“CEO”,哪个员工还肯出力?

    各将领落实将令,变成了“凭良心干活”。

    即使一个阵地守住,翼侧却已崩溃。

    一点被攻破,整个防线随之土崩瓦解。

    战场上互不支援,推脱责任却互相指摘。

    这种状态,持续到整个甲午战争结束,竟丝毫没有改变。(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斗破之萧族风云都市之绝世丹神蚀心虐恋:薄情总裁下堂妻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起航1992于新世界高举龙旗年少天纵1931穿越到1931大学校园,我的风云际会我的云养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