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次元 > 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 > 第二十三回武昌起义:一次偶然的胜利
  • 第二十三回武昌起义:一次偶然的胜利

    作品:《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

    历史充满了偶然性,武昌起义就是这样。在1911年10月10日那一天打响的第一枪,对于一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国度来说,一个排长的寻衅滋事,枪杀长官,不管他有没有政治意愿,确实影响巨大深远。此前也有开枪事件,但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为什么这次却能成功呢?这其中当然不能排除偶然的因素。事实上在1911年10月10日的那声枪响之前,就在武昌,同一年里,也还是在新军,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了。

    1911年9月4日,在湖北武昌的新军当中,就有一起开枪打长官的事件。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当天是湖北新军炮队第八标三营,也就是第八团的第三营,一群准备退伍的老兵,在一个名叫汪锡九的老兵油子带领下,在营地里喝酒,喝得兴起,不免咋咋呼呼。当时他们的排长和这个汪锡九关系不好,出来干涉。口角很快变成肉搏,打着打着汪锡九拔出枪来,一招呼,一起喝酒的老兵们就冲开阻拦,去抢弹药库,借着酒劲就要造反了。当时的架势好像也不小,几十个人端着枪把军官围在一间破房子里,剩下的人已经跑到军械库拉出了三门大炮,当时就准备大干一场了。但是和半个月之后武昌起义不同的是,虽然他们嚷嚷动了,并且真的抢了枪炮要造反,但是应者寥寥,而且没过一会儿,镇压的马队就到了,造反者作鸟兽散。

    造反当然是要灭九族的了,但是清朝当局对这一起造反的处置,怎么看都像个笑话。追兵追击造反的老兵,追到近前了,造反的头子老兵汪锡九干脆不跑了,回过头来和追兵说,大家都是同行,何必苦苦相逼呢?于是这些追赶者掉转马头就回老家去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武昌起义之后,清朝调动海军前来镇压之事。当时的海军总司令是萨镇冰,是起义军名誉领袖黎元洪的老师和上级,于是黎元洪只是让人送去了一封劝降书和一份厚礼,海军总司令收了书信,退回礼物,军舰则隔岸观火,没有镇压起义军。在中国历史的变局里从来都少不了墙头草,墙头草多了,本来很偶然的事情就变成了必然,就像是辛亥革命。

    清末海军与辛亥革命

    萨镇冰,字鼎铭,海军上将,出身于着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1876年冬,他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帝海军学院学习,学成归国后历任海军教习和管带等职务。他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海军将领,担任过清朝海军统制(也就是海军总司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萨镇冰所部海军被清廷派往武昌,协同作战。但是列强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向清政府施加了压力,清政府就有些束手束脚;同时萨镇冰本人也同情革命,虽然将兵舰开到了武汉、九江之间,却并没有参与镇压。

    列强虽然对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极为恐慌,但对萨镇冰奉命前去武昌炮轰革命军也极为关切,因为汉口有他们的切身利益,担心战争(炮轰)会危及他们的利益。

    所以,在萨镇冰奉命率舰队到武汉作战前后,北京外交使团连日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以“吾等在汉口之利益,自应竭力保护”为由,要求清政府明令萨镇冰不能毁及租界。

    清政府不敢得罪列强,萨镇冰因此有了观望的理由,并没有急于加入战局。

    这无形中帮助革命军赢得了最终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正如张彪一样,萨镇冰也不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何况在起义军中,不乏萨镇冰的亲朋故旧。黎元洪曾在北洋天津水师学堂机械科就读,是萨镇冰的学生。

    为了解开危局,黎元洪给萨镇冰写信,劝其拯救四万万同胞。“汉族存亡之机。在恩师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紧接着黎元洪又写了第二封信。“聪明才智之士,四方毕集……兵丁各自为战,虽无指挥,亦各奋力突进。汉族同胞,徒手助战甚有妇孺馈送面包、茶水入阵。此情此景,言之令人奋武。谁无肝胆,谁无热诚。谁非黄帝子孙,岂肯甘做满族奴隶,而残害同胞耶?!洪有鉴于此,识事机之大有可为。乃誓师宣言,矢志恢复汉土。”“刻下局势,只要吾师肯出,拯救四万万同胞,则义旗所指。山色改观。以四万万同胞,与数千满族竞争;以方兴之民国国民,与运尽之清廷抵抗。华盛顿兴美,八年血战。吾师若出,将见不八月而亚洲地图之上。必有中华民国国旗飘扬也。”

    种种原因使得萨镇冰并没有镇压革命军,最后竟然弃舰赴沪。武昌起义的爆发,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和革命精神,“海军除满籍官兵外,自萨镇冰以下,都对革命表示同情”。这也为后来的起义奠定了基础。(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长陵罗布泊诡异事件簿营川1934狼烟:我的1937佣兵1929我有一座野生动物园皓玉真仙雄兵连之天使崛起我家师父总撩我师父,我真是你未来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