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穿越 > 东晋烽火 > 127章 谶纬之学
  • 127章 谶纬之学

    作品:《东晋烽火

    那为什么宋国郑国会发生饥荒呢?梓慎的说法是:木星(岁星)属木为青龙,但却走得太快提前来到玄枵的位置,而玄枵位置上的星宿为女、虚、危,属蛇。龙在蛇的位置下,这叫蛇乘龙。按照分野说,宋国和郑国的主星为岁星,即被蛇所乘的龙,因此星象反常就会在地上相应的区域表现出来,依玄枵的名称表明了其灾为饥荒。因为玄枵之次有三个星宿:女、虚、危,三者的位置是虚宿处于中间,这就是虚中(中间空虚)的意思。枵的意思是耗,虚中表示土地空虚没收成,耗指人民消耗已空,因此判定为饥荒。果然,后来宋、郑两国发生了饥荒。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述,这年冬天,彗星在大火星旁边出现,光芒横贯银河。鲁大夫申须说:“彗星是用来除旧布新的,天上发生的事常常预示吉凶,现在对大火星横扫,大火星再度出现必然要发生灾害,诸侯国恐怕会有大火灾!”

    大夫梓慎说:“去年我见到它,就是这个征兆了。大火星出现再见到它,而且在大火星出现时更加明亮,必然在大火星消失时潜伏。它和大火星在一起已经很久了,难道不是不寻常吗?大火星出现,在夏历是三月,在殷历是四月,在周历是五月。夏代的历数和天象吻合,如果发生火灾,恐怕有四个国家在劫难逃,它们是宋国、卫国、陈国和郑国。宋国,是大火星的分野;陈国,是太皞的分野;郑国,是祝融的分野,都是大火星所居住的地方。彗星到达银河,银河,就是水。卫国,是颛顼的分野,所以是帝丘,和它相配的星是大水星。水,是火的阳姓配偶。恐怕会在丙子日或者壬午日发生火灾,水火将在那个时候交汇。如果大火星消失而彗星随着潜伏,一定在壬午日发生火灾,不会超过发现它的那个月。”

    郑国的裨灶对子产说:“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在同一天发生火灾。如果我们用瓘斝玉瓒祭神,郑国就可以避免。”子产对此不屑一顾。后来四国果然都发生了火灾。

    这些例子在《左传》中比比皆是,春秋时期观星象者预测得非常准,即使到了汉朝也是一样。只是到了宋代,虽然太史令这一职位还保留了,但是这些人都失去了预测能力。

    王勃作《滕王阁序》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滕王阁序》中对南昌天文的描述将翼轸牛斗共列,后人疑其必有一错。北宋王观国《学林》中记载:“考《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及诸史天文皆曰:牵牛、婺女,扬州也。翼轸,荆州也……滕王阁在豫章而勃序以为星分翼轸者,误矣……勃序颇为唐人所脍炙,而首误二字何耶”;南宋叶大庆《考古质疑》亦疑“丰城剑气,上冲牛斗而星分翼轸,分野尤差”,清俞樾《俞楼杂纂》称:“此说足订子安之误”。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十二分野天文学对于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属于读书人必备的常识,就像后世的地理学科一样。

    在晋朝,太史令是解读星象灾祥、图谶预言的权威专业人士,太史令只是六百石的官吏,随便拉一个郡守过来都是二千石的官吏。但它的职能挺多,要观星掌握天时,要为祭祀、婚、丧选择良辰吉日,要考虑到时节禁忌,当领土中出现祥瑞、灾害、异象时还要记录在册。太史令有两个令丞,一个明堂令丞,一个灵台令丞。

    东晋王庭的太史令报告说“客星犯紫薇,国有大变。”就不知道这个客星是谁,这个大变是什么,司马绍忧心忡忡,这个客星应该是个妖星吧。听说王敦退出武昌到浔阳又病倒了,现在自己的身体也出了大问题。小时候有道士说我命不长久,国有大变,是不是因为我命当不久?

    现在更可怕的是江东流传一个谶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这个谶言一看就是天师道弄出来的,问题是很多乱民正是打着“李弘”的旗号造反。

    谶,就是谶言。汉代张衡解释“谶”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清代四库馆臣解释为:“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就是用神秘诡隐的语言预告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及事情的吉凶祸福。

    “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

    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史记》中也载有《秦谶》。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谶纬之学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由于先秦天命神权、天人感应观念的流行,出现许多祥瑞灾异、神化帝王和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说法。谶纬之学在东汉发扬光大,王莽,刘秀都是借助谶纬之学登上皇位。

    东汉初年儒家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儒家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魏晋以后屡加禁止。

    因为谶言大都是隐语

    ,一般很难破解,只有在事后才能弄明白。比如秦朝时,“亡秦者胡”,秦始皇误以为说的是匈奴,于是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后来历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他儿子胡亥。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也装神弄鬼,制作的“大楚兴、陈胜王”的谶语藏进鱼肚子里。三国时的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北斗就是紫薇星,吞紫薇预示着阿斗是天命所归。这玩意儿可能是诸葛亮弄出来的,本想收拢人心,没想到成为千古笑话。

    《晋书 ·元帝纪》:“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岁、镇、荧惑、太白聚斗、牛之间,识者以为吴越之地当兴王者。是岁,王室沦覆,帝与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而帝竟登大位焉。”

    晋怀帝永嘉五年 (公元311年),匈奴贵族刘渊攻陷洛阳,俘晋怀帝。晋瑯邪、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渡江到南京,后瑯邪王司马睿称帝,史称东晋。之前有童谣说:“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五马即指五王,一马化龙指司马睿称帝。这个谶言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直到司马睿称帝才明白过来。有些民间高手不出头,偷偷地编一些童谣流传。

    道教初创,充分吸取和运用了东汉的谶讳之学,将其演化为道教图谶,其功能之一就是作宗教式的政治预言,预告王朝更替、人物兴衰和符命所在。在古代历史舞台上演出的诸多道教图谶中有一个最引观众注目,就是东晋以来流传于世的“老君当治,李弘应出。”

    从公元322年到公元416年前数年,前后不到百年,东起山东,西至四川、陕西,南到安徽等地,均有人以李弘名义领导农民起义。到隋末,各种符谶蜂起,而李弘之谶仍颇有市场。隋炀帝大业十年(614)二月,“扶风人唐弼举兵反,众十万,推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

    大概是这个谶言太露骨,太明显,难以兑现,于是那些道士把它改头换面,变为“李氏当为天子”、“老子将度世”等一类不确指的符谶以及通俗化的谣谶。由于隋末天下汹汹,出现改朝换代的迹象,政治预言家们便粉墨登场,李姓当王之谶随之不断涌现。这些谶语搞得隋炀帝疑神疑鬼,只恨不能“尽诛海内凡姓李者”。

    炀帝怀疑李金才从子李敏名应谶语,杀李金才一族三十二人。举义群雄中之李姓者也以“名应图谶”欲称王。李轨与曹珍等人“谋共举兵,皆相让,莫肯为主。曹珍曰:‘常闻图谶云李氏当王。今轨在谋中,岂非天命也。’遂拜贺之,推以为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前本为隋“炀帝友人,炀帝以图谶多言姓李将王,每排斥之”。李渊“自以姓名著于图录,太原王者所在,虑被猜忌,因而祸及”,对其子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许世绪对李渊说:“公姓名已著谣录”。唐俭也说:“公日角龙廷,姓协图谶,系天下望久矣。”

    这条从东晋流传至隋朝的谶言威力之大可见一斑。

    相关推荐:虚拟网游之融合现实我的萝莉养成计划我的儒圣父亲大唐:老子不想靠颜值吃饭高山上的酒店我在忍界拉刀光我的金融科技帝国我真是一个保安末世巫师之路诸天之boss的一亿种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