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次元 > 龙旗飘落 > 第三节洋务派大臣的底气
  • 第三节洋务派大臣的底气

    作品:《龙旗飘落

    但是,船呢?人呢?

    提一个很俗的事——钱呢?

    创建水师,首先要有钱。

    有了钱,就有办法。其它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好在,建水师的经费有了着落,朝廷明确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基本上保证了有一个稳定的来源。

    但这些钱多吗?不多,也就是一座皇帝陵墓的造价。有,也只能算是来源稳定吧。

    建水师,买船、建船、建军港,购炮、铸炮、建炮台……军政训练、后勤保障、技术支持,一个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靠朝廷那点拨款,用泥塑也塑不起一支海军。

    但李鸿章等人看来,甚至可以说,只要有政策,其它都不是问题。

    除了朝廷直接给钱,地方上的积极性如果调动起来,各省还可以拿出一点,各地再捐点,中国这么大,自有大的优势。

    洋务派大臣有这个底气。

    底气从哪儿来?

    底气来自于洋务派辛苦多年的“洋务运动”。

    办了这些年“洋务”,北边李鸿章在皇太后的眼皮子底下,要政策外加打擦边球,南边左宗棠、沈葆桢、曾国荃、张之洞等人躲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明里暗里施手脚,一番折腾下来,成果不小。

    这些成果,虽然远不能赶超当时的强国,但也超出一般人从教科书简略记载中得来的印象。

    估计大清中央朝廷也不见得能摸清各地方大员们手里的底细。

    各地已经在开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开办船厂、铁厂、煤矿等实业,并有针对性地建立专业大学堂、培养人才,使各方面有些基础,有所准备。

    特别是,洋务派从起步之初,就坚持围绕“富国强兵”的基本路线和目标,宗旨明确,“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几十年的努力不脱离这一范围,为军事发展服务,兴办了福州船政局(内有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建厂子本身就是为强军准备的,正好无缝对接,纳入海军建设之中。

    热衷于“洋跃进”的大臣们比我以前所认识的更具深谋远虑。

    从各方面条件上说,也只有洋务派官员们能担当建设海军的重任。

    从现在起,十年之间,洋务派官员将让我们看到一个奇迹——建成远东第一海军的奇迹。

    读晚清历史,记忆最为清晰、印像最为深刻的,就是:

    来了,打了,签了……直至来了,来了就签。

    一场接一场的战争,一场接一场的灾难;一件又一件的不平等条约,一次接一次的羞辱。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划出租界……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无还手之力,发不出哀号之音。

    曾经傲视一切的大清统治集团,面对时代命运的考试,就象是即将踏上“千军万马过一座独木桥”考验的可怜差等生,一次摸底考试落后了,就决心洗心革面、埋头书本,东山再起。可刚刚洗把脸、攥紧拳头,又一场考试袭来,还是落后……这种反复打击,真是自己灰心丧志,让人欲恨又怜。

    面对国门随时被击破,还是有一批有识之士,还是有一批忧国忧民的能臣,看出了中国国弱兵钝的原因,努力向西方学习,殚精竭虑地办洋务,开学堂,造机器,修铁路,建船厂……指望扶大厦于将倾。

    再读到清史关于海军的这一段,自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曾国荃、刘坤一……这些封建王朝的督抚大员呼喊、奔忙,海军建设一度热火朝天,在对日备战竞赛的开场,还打出了一个小“高分比”,回味此番景象,再想想大清办海军艰难的开局和黯然的结局,不禁令人叹息、内心酸楚。

    然而,与列强的赛跑,也是与自身命运的赛跑中,留给大清朝,留给这个封建帝国的时间,不多了。(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斗破之萧族风云都市之绝世丹神蚀心虐恋:薄情总裁下堂妻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起航1992于新世界高举龙旗年少天纵1931穿越到1931大学校园,我的风云际会我的云养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