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次元 > 龙旗飘落 > 第一节“巧力”——联合舰队的新招数
  • 第一节“巧力”——联合舰队的新招数

    作品:《龙旗飘落

    这会儿,联合舰队也在海上打转转。

    估计日本方面心情也不轻松。

    有一个现实的威胁。联合舰队当前面对的是北洋舰队,背后还有一个南洋舰队和广东舰队。虽然这两支舰队弱很多,但别忘了日本人可是放着本土空虚,基本上倾巢出动。马蜂窝已经捅了,再一仗遇上,谁也不敢保证他们就不会抄自己的后路,两面夹击。或者趁着联合舰队全在朝鲜,抄自己的老窝,直接干到广岛、长崎,随便哪个地方,甚至直捣东京。几千公里的海岸线,同样是防不胜防的。

    这,都不是借口。

    …………………………………………

    当然更主要的是联合舰队自己的原因。

    虽然是有一场大胜,但胜得惊心动魄。应该说,命运之神对联合舰队是照顾的,托天照大神的福吧,自己的军舰有多少靠侥幸,日本人还是清楚的。

    公平说,日军的伤亡也是十分惨重的。

    何况,打不沉的“定远”和“镇远”,这种景象太恐怖。

    日本人率先退出战场,也就谈不上追击大清北洋舰队。这个结果说出去,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要说日本人在黄海大东沟一战消灭了大清北洋海军的主力,这个判断不太符合事实,顶多击沉了几艘老弱军舰。

    说日本人胜了之后,就不可一世了,也过于高看他们了。那可能是看日本人的电影看多了的过。

    联合舰队壮着胆打了一阵,跑回去,半天心还在怦怦地跳——哎呀,阿巴桑呀,太后怕了!这大概才是实情。

    实际上,日本人跑回去,人和舰都要疗伤,没中弹的人还要医治精神伤害。需要“静养”一阵,才能缓过劲来。

    …………………………………………

    对黄海海战心有余悸的联合舰队,愣过神来之后,又开始考虑拉点活——干运兵、护航的事。

    若按大本营的冬季作战计划,确保黄海制海权足够。但如果为将来的直隶平原作战、进攻北京,那么到此为止,海军的努力仍然不够。

    大本营觉得,为确保这个目标,海军有必要攻占大沽,作为登陆地点或补给港口。

    但到目前,渤海的制海权——仍难以保证说就到日本人手里了。

    被天皇和大本营一再催促之后,联合舰队实在不好再找借口搪塞了,只好出去。

    去完成大本营“寻找北洋舰队决战”的命令。

    伊东祐亨留下几个行动不便的“伤兵”,包括旗舰“松岛”号,换上“桥立”,又纠集一帮“打手”,一路狼烟滚滚,气势汹汹而来。

    9月日晨,赶到北洋提督衙门所在地——威海。

    当派出的几艘军舰驶近威海卫侦察的时候,威海卫岸上炮台“发言”,侦察舰知道自己没有“发言权”,闭紧嘴巴匆匆退回。

    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远远地在后面跟着,连驶近威海都没有。

    到此处,有学者认为,联合舰队赶到威海,纯粹是伊东有意为之。这个观点,是十分有道理的。

    因为,北洋舰队退往旅顺休整,更重要的是到那里的船坞检修舰船。这点,伊东祐亨不可能不知道,而联合舰队却奔着旅顺向南几百海里的地方寻找大清军舰。

    当然,面对威海空港,他们也可以说——没有料到。

    舰队取外线,不深入黄渤海,只能说,他想躲开任何与北洋海军可能的会面。

    所以,可以认为,伊东率联合舰队赶到威海的时候,完全意料之中地扑了一个空。

    …………………………………………

    很显然,伊东的这些行为和理由,并不合逻辑。

    那么,仔细梳理和分析联合舰队在这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件不但很重要,而且是很有意思的事。

    他在威海虚晃一枪,往回在黄海中绕了个大弯子,然后,驶向大连湾外海。

    舰队仍然基本上保持在黄渤海中线以外,远远地派出两艘军舰,到大连湾附近侦察。

    然后,转头沿海洋岛到大东沟航线,又沿朝鲜西外海巡视了一遍。

    这个轨迹,略过了海洋海军的重要基地旅顺港。

    这又说明,伊东根本没有实实在在下力气去搜索。

    连走近中国海岸都很小心,来去匆匆,更象刺探一样。

    …………………………………………

    只能断定,这小子是不想再来一次海上“遭遇”战了。

    那样,不说是凶吉难测,至少也是难度很大。

    有些外国学者说,在黄海,大清和日本的海战,是“两支无知的舰队进行的海战”,因为如果北洋舰队如果是内行,就不会打输;如果联合舰队是内行,就不会挑战北洋舰队。

    我们也可以说,究其实,日海军战术思想较欧美仍显保守落后,仅略领先大清北洋海军一筹。

    就差这一筹,也是“半调子”打败了“全落后”。

    这就是甲午海战的“内里”。

    现在,仗打过了,日本人可能是有点“内行”了。

    所以,日本人才有点怕了。

    但分析不能到此为止,要说联合舰队单纯在躲避,似乎太小看伊东了。

    怕了,也可能表明是学“精”了。

    如果按这个逻辑思考,就能更准确地理解伊东所作所为。同时,就会发觉:所有迹象似乎又表明,伊东应该有了新的想法。

    …………………………………………

    我们来看看日本舰队这次巡视带来的效果:

    就在北洋舰队因修船和弹药补给而忙碌的时候,海上却是警报频传。

    北洋舰队得到一连串的消息:

    9月日,日本军舰“浪速”和“秋津洲”突然出现在威海湾外。

    4日,这两艘军舰又在大连湾和旅顺口一带的外海现身。

    5日,日本军舰“鸟海”、“八重山”又出现在大连湾以东海岸……[《甲午海战》]

    这些消息,足以让李鸿章敏锐地预感到“不日直奉必有大警”,也更加深了他对威、旅的担心,于是万分焦急地催促北洋舰队尽快完成修理出海。

    一接到日舰驶至威海附近侦察,被炮台发现后击退的报告,李鸿章电令,“须设法预备支持,即不能远出,须傍口外游巡,使彼知我非束手也”。

    从此后的记载来看,李鸿章又连续多次电令丁汝昌,限期修理各舰,早日出海,在威、旅附近和北洋各口巡击。详细电令不再细述,大家可以查对相关资料。

    甚至,李鸿章还具体明确了雷艇应到大连湾的小平岛等处梭巡的要求,再三重申“均勿违误”,又命令“定、镇、靖、济、平、丙6船,必须漏夜修竣,早日出海游弋”。

    10月16日,丁汝昌在腿伤未愈的情况下,率领刚刚修理完火炮,舰体仍未“痊愈”的“定远”“镇远”“平远”等6舰,包括广东水师来的“广”字“四兄弟”中仅存的“广丙”舰,由旅顺开往威海。补充完毕后,又在威海、旅顺间巡游。

    龙旗终于又在渤海湾内飘扬。

    只是渤海湾。

    …………………………………………

    也许这才是伊东想要的结果。

    仔细回想一遍,伊东的策略,仍然不是海上的会战。

    而是,牵制——压迫——消耗。

    首先牵制住北洋舰队主力,使其无力配合陆军参战,压迫北洋舰队于一隅,通过捕捉小股或单个舰艇,逐步消耗北洋实力,而后呢?

    就是等待。

    这与击沉北洋舰队实际效果是一样的,黄海从此可谓波平浪静,畅通无阻。

    …………………………………………

    如果将视点升高,再升高,视野覆盖辽东、山东,我们就会发现,伊东祐亨的策略极为“合算”,盘算得相当精准。

    南北两端的辽东、山东半岛环抱渤海,旅顺、威海军港拱卫大沽,舍其两端,直取中间,攻向大沽,伊东确实不敢冒这个险。

    而单打独斗杀向威旅,攻下这些重要基地,也仅仅是选项之一。

    干嘛非要攻呢?只要将北洋舰队困在港里,对联合舰队来说,就是胜利。

    伊东耍了一个滑头,用了另外一种轻巧的战术,一个既完成大本营赋予的任务,又不会让自己深陷险境的战术。

    招数极为简单,但针对北洋海军的困境却十分有效。

    战争是双方力量的对抗。伊东用了一种“巧劲”,一种投入小、风险小却收益很大的方法,却给大清造成一种“联合舰队无处不在、随时扑上来决战”的压力。

    而这种“巧劲”,也正好借用了大清的配合。

    北洋舰队既然开始就没有想到要以海上决战,争夺制海权,也就更不会想到要率先发动,将战火烧到敌人本土。

    开战后,大清朝廷也始终将眼光锁在威旅之间,没有任何改变。哪怕是跟日本人现学现卖,或一次接战之后,便仔细研究对手,及时变更和修正策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到黄海海战之后,北洋舰队既无力出海决战,更不可能远渡重洋打上门去,也就再没有别的战术选择。

    李鸿章电文中虽然明确了傍口外、不远出、靠山巡查等要求,但使用的是游巡、游弋、游击等词。李鸿章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目的,是要“略张声势”,使“倭犹有忌惮也”。

    这也是一种“虚张声势”,与伊东的手法如出一辙。

    只是,人家在外线,北洋舰队在内线。整个舰队,被锁进渤海湾内,这就是差别。

    整个黄海,已经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天下”了。

    对伊东来说,攻击鸭绿江的日本陆军,已经没有侧翼威胁,没有后顾之忧,联合舰队可以专心致志地保着第二军,跨过大海,向大清辽东半岛前进了。

    至于旅顺,伊东是不会贸然闯入的。这个老“滑头”一定还有别的想法。(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斗破之萧族风云都市之绝世丹神蚀心虐恋:薄情总裁下堂妻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起航1992于新世界高举龙旗年少天纵1931穿越到1931大学校园,我的风云际会我的云养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