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点看书 > 次元 > 龙旗飘落 > 结语——
  • 结语——

    作品:《龙旗飘落

    甲午以来,中国在激荡中前进。这成为一个明显的特征。

    虽然有诸多因素作用,但外部威胁空前严重,是最大的压力。在这种外部压力下,激发和促进了中国内部力量的剧烈变动。

    中国有志之士强国的努力——洋务运动的虚假繁荣景像,被日本撕得一干二净,除了另谋他途,还能有什么机会?

    近代中国备尝苦难,唯有甲午最让人椎心,几千年刀光剑影,都相逢一笑,唯有日军历次侵华战争的伤痕,历久不愈。

    非为别的,自甲午年起,日本五十多年对中国的虎视眈眈,半个世纪的血泪仇恨。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胜了就掠夺中国土地),扶立“满洲国”等汉奸政权,分裂中国;发动全面侵华,一次次变本加厉,中国,几乎被日本所灭。

    看它那国土的样子,要是个霸王龙庞然大物也就罢了,偏偏是个以前从不起眼的毒蜥蜴。

    但它就是贪婪地盯着中国,得空就咬一口,咬多了毒液就致命。甩也甩不开,离中国还这么近。

    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警惕?

    ……………………………………………………

    真正的警惕,还在于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避免悲剧和创伤再次发生。但论史大军之中,简直是鱼龙混杂,一些“黑军”混迹于媒体充斥于网络。

    读甲午史,纠结于各种观点的混乱。不客气地说,在这个领域便让我初步领略了各种史观的集中和交混。

    比较有代表性的,可以随手拈来:

    其一,有持历史阶段论的,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评价断层,割断了甲午战争与此前、此后的承接相继联系,也割裂了大清与世界的普遍互动联系。

    否认联系和发展,无可避免地,结论就缪以千里了。

    有些观点不是一般的偏见,完全是以偏盖全。

    一谈甲午之败,全以腐败“一言以蔽之”,或以朝廷无能以笼盖之,又或以军队无能怕死气短以简言之。说来,有些研究者看问题眼光很窄,所以简单而浮浅,深一点说,是脱离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交困,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严峻。

    国力强弱、机制优劣、军事实力对比、国际环境如何,准备充分与否,策略是否得法,应该深入分析,才可能找到借鉴。孙子说:“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合在一起,国家间斗争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战争是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最终表现形式。这五事我们不去一一研究,只盯住一项,那不是“一叶障目”吗?

    还有人信奉“赤者足赤,墨者尽墨”。

    一说甲午之败就是先进文化打败落后文化——这本是当年日本拿来为自己掩盖的话啊!问题是,这样说怎么解释军国主义从何而来,日本二战之败又是什么引来的?

    文明论就更扯高了。高度的文明,不只是科技,也不止是生活方式,而是具有高贵的精神。

    经过维新,日本人的灵魂仍然停留在蛮荒时代,充满兽性。

    我中华百年耻辱是事实,知耻而后勇,敢于向胜者学习是应该的。但照某些人的观点,几千年中华文明在一些人眼里就一文不值了吗?

    ……………………………………………………

    其二,有逆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史学家奉为“经典”的理论,生硬套用现代事物和概念来解读历史的。比如,有人将今日“全球化”纯洁为一场平等的街头买卖,反推至晚清,竟得出中国不该妄动干戈的结论。

    出发点就是错的——既不知(或无视)全球化之本质,又掩盖晚清世界已进入资本输出、市场争夺,兴起全球殖民地瓜分掠夺这一事实,更无视今天的合作中充满斗争和陷阱的险恶局势,无视今日平等合作之基础,实乃无数先辈以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平等比肩地位,并需要时刻以强力来维护。

    结论自然是错的——抹杀了列强瓜分中国之事实,抹杀奋起抗争救国的功绩。按一些人的言下之意,不如我替他说出来,就是——仿佛受害者的反抗竟然成了战争的起源,祸害是咎由自取。

    照这样说,对老蒋的“不抵抗”政策,步步退让,又该如何看待?

    于是,我是越看越糊涂。“不该妄动干戈”,这本来应该是严肃地分析,掷地有声地扔给挑起战争的行凶国,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

    以上是道行高深的人的研究成果,很能迷惑人。还有一帮人根本没有这种道行,就是生硬地提出自己的“奇特成果”,什么“放弃朝鲜便不会有甲午战争说”,“没有甲午就能强国说”,“主动‘开关’通商便不会有侵华说”……不值一驳。

    按这样的研究,如何给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启示?

    ……………………………………………………

    其三,解构历史、篡改历史、抹黑历史,痕迹简直无处不在。

    与对抗战和解放战争实施的“历史虚无主义”手法相类似,篡改的目标何止是某一段,简直是针对整个中国历史,随处发起。

    对甲午战争也有,奇闻怪谈什么样的都有。

    有些人根本不知从哪儿捡来的东西,什么八国联军入侵,市民怕清兵不怕外敌,有寻求日军保护的,还有说是寻求俄国军队保护的。还有什么,“五四运动”众人要求中华民国政府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山东人竟不同意,组团进京抗议(收回山东)……你这么说经过山东人同意了吗?俺们山东人什么时候这么贱过?

    对细节的探究与争执本值得赞许,但别忘了一个总体形态,一个基本的判断:侵略者。他们会是来帮我们的吗?

    在这里我要提提那些故作神秘的揭秘者,整天揭秘揭秘,他有什么秘可揭,躲在无人角落凭空想象编造出一些离奇的东西,拉开窗帘就兴奋地嚷嚷有新发现。刚从那个年代穿越回来的吗?

    研究历史、寻找真相,对一些资料尤其需要谨慎判别,无法判断真伪则须存疑,以待考证。这是应有的严肃态度。

    但胡乱捡拾的就太多了。有些观点,纯粹是侵略者的自我美化宣传。甲午战争期间这种假新闻还少吗?严肃的学者是引用来揭露敌人,注明出处、分析它的虚假,我们要警惕的是一些无知无耻的人则断章取义,有意隐去出处,拿来矮化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人。

    更不用提,很多人纯粹就是心甘情愿地充当人家的搬运工,把针对我们制造的“污言”“脏水”,提回来便倒在我们自己人头上。

    充满网络的抄袭,不加思索的转发,不断扩大和浸润,又有多少人不知不觉、一分钱不要地帮助人家传播了对我们的流言和攻击?

    ……………………………………………………

    一方面,学生的教科书条目化,知识零碎,讲不清楚。台湾民众抗击日本侵略的宏大画卷,压缩成不到一页的“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总共用了四个关键词“刘永福”“徐骧”“黑旗军”,还有“袁标清”(黑旗军营官),外加几处时间加上“台湾民主国”“唐景崧”等几个名词,用于填空。触及细节的,只“大甲溪”“嘉义”“曾文溪”三场战斗,不光选不准,用的还是直接抄来的记录,全是“日军遗尸甚众,溪水为之不流”、“大摆地雷阵,炸死炸伤日军七百余人”,此类章回小说和评书式的语言,艰苦卓绝的战争、成千上万人的流血牺牲就是这样简单被轻松道过,能告诉学生什么?能震撼心灵吗?

    另一方面,新时代里,快节奏的生活,使很多人根本无暇去细细完整地读历史,而网络时代又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快捷渠道,随时方便获取知识,更代替了艰苦学习。可如海的信息,代价是泥沙俱下,考验学习者的眼光和运气。遇师不佳,容易被误。一旦先入为主地接受一个不正确的观点,就如吃了这种带有各种添加剂的快餐泡面,不仅营养不够,恐怕还有害。

    倒行者倒是很快适应并迅速应用了现代传播手段的。网上争吵特别多,不是站在学术研究探讨上,而是专门扣大帽子。舆论环境中,主流不壮大,跪舔洋人政府的光荣,反说迎合主流的人可耻,还说得理直气壮。时下观点分歧特别多,几乎无事不产生分歧。有的研究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知,反正提出来的观点已经错误,却拿来误导别人,这就不是添加剂,而是直接下毒害人了。难怪几乎在任何事情一出现,人们都会立刻被撕成不同的认识群体。

    有这样的历史教育环境,只言片语,便轻松地迷惑了一些自称为“会思考”的人,意识里就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更不用说遇事能清晰地判断,而这不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吗?

    质疑英雄、否定英雄,无知到坐在红军战士雕像头上拍照之类的事一再发生,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否认历史人物的贡献,同时引伸到贬低当前奉献的价值,这样的事反复出现,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如果我们的英雄我们不去崇仰,我们民族还凭什么站着说话?我们国家的军队我们不去关怀,一旦有事,我们还能依靠谁?

    ……………………………………………………

    我从来不认为哪个研究者没有立场或能够不持立场,常说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也从来没有哪个研究者能超然人类之外,没有倾向,不偏不倚。标榜奉行自由主义的学者,是给自己披上一件伪装衣。还有几个所谓大V,好象啥都懂,仔细看看充其量就是挑起门帘就变脸、东家长西家短的长舌妇。

    这涉及到群体,涉及到国家民族,有人就是不敢承认他到底站在哪里,是为谁说话。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爪牙必露,咄咄逼人,哪还有什么独立观点和不带倾向?别被他们那套“言论自由”吓着,实际上,看紧对我们自己历史的解释权,不放弃对历史的话语权,才是正当的。

    断层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历史,抹黑英雄……一轮又一轮的调侃和戏说,从有人悄悄放出点风来,直至有人大张旗鼓地大放厥词,还发展到对敢于声讨他们的人语言包围和辱骂攻击,谁给了他们这样的胆量。

    倒是忘了立场,跟风似地以这种方法,或以这种出发点研究历史的人,这样对待历史的人,是要对这个民族负历史责任的。

    事情都是两面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如此。从全面科学的角度出发,发现正面、指出背面,你不能无视或遮住积极一面、只放大或翻出阴暗一面,你应寻找供人向上的梯子而不是在别人向上攀的时候把梯子抽走。以知识者的良知出发,汲取发扬中华民族的向上精神,为这个社会、为民族增加正能量,积聚前进力量,这才是干正事。

    不信翻翻历史,翻翻书本,光耀后世的都是什么样的著作?每个时期的小丑都比比皆是,又有多少人的糟言能流传千古?

    ……………………………………………………

    回望甲午,对待英雄,也应该充满敬意,怀以责任。

    外侮逼到眼前,英雄效死,烈士赴难,舍弃性命为保家国。所幸中国有其人。

    绵延半个世纪的抗争,无数军人走向最后一战之时,遗言声犹震耳。古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哀”,纾国难而留余恨,许多将领最后一息,仍然此心耿耿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

    甲午英烈高呼“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慷慨悲壮之行,实践着真正的民族精神。

    抗日将领一句“我活国亡,我死国存”,一句“局势如何收拾”,或者一句“中国托付诸君”,朴实无华的话语中捧示着真正的赤子之心。

    半世纪之后读来,仍使人热血上涌,眼前朦胧。

    没有他们,中国能撑到反败为胜的一天吗?

    ……………………………………………………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再被列强侵凌。但毫不自惭地讲,自甲午始,民众积极起而抗争,一个民族逐渐被唤醒,一个大国猛然被惊醒。

    历史的轨迹可循,有甲午,所以才有百日维新,才有辛亥革命,才有乱世中救亡图强的力量积聚,才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力量,蕴藏在民众之中。以台湾四百万民众、几万义勇之力,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坚持达四月之久。如果可以假设,设若大清能组织起全国的力量,各地为国而战,为家而战,日本何能逞强?

    可惜,大清根本不能。

    日本以为可以趁中国四分五裂、分而治之,逐步鲸吞,可惜,小鬼子又打错了算盘。

    因为,大清政权不能,但不代表没人能。虽然是直到几十年后,才有一支真正能焕发这种潜能,组织这种力量的队伍出来,但这支队伍,终将率领人民,发动全民族抗战,让耻辱成为过去。

    ……………………………………………………

    回望甲午,还有一群人不能忘记,就是在这场战争中逝去的小人物。

    甲午有逃兵,更有勇者在。若无勇者在前,局势何止是败,而是一战崩溃。

    每一个牺牲都是有价值的。为国而死的,不论是将弁还是士兵,是官兵还是义勇,均不应被忘记。他们战斗了,更不能因为战败而被自己国家的人轻视,被遗忘在历史深处。

    在此撷取这样一段史实:甲午战后,死难清兵的亲属纷纷漂洋过海来金州“扫边”。金州、旅顺博物馆收集的资料中记录,“有的山东人和南方人是老婆孩子一路要着饭来金州找男人、找父亲。可是要到哪里去找?无奈之下,大部分是在西门外或西海头抓了几把土背回老家。体面一点的,备点酒菜,在西海头空祭一下。老婆孩子嚎啕大哭一场,当时南方人来这儿当兵一个月挣铜钱一吊二,死在这里,家也就完了。一直到我十好几岁时,还经常看到来扫边的人。”

    整个甲午,每战死伤枕藉,国破家亡者又不可计数。

    自古以来,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历来是数十载难以平复的创伤,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可是留下家中严慈、娇妻稚儿,仅仅一抔土,怎能寄相思?

    想到此节,才能更加理解牺牲的至重与至伟。

    如果你在踏遍河山,看波平浪静、美景宜人,请别忘那一处处战场、一处处战争遗迹,仍然在叙述着10年前这里的炮声轰轰,战火纷飞。

    碧血丹心,必定青史留名,今人永以为纪,战火才不会再起。

    ……………………………………………………

    史上曾有言:死者有知,亦可无憾;后之君子,可以观焉。

    如今,天安门广场,高大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耸立。

    老人家亲自起草、周总理亲自书写的碑文字字千钧: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1840)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甲午英烈,当受此殊荣。(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斗破之萧族风云都市之绝世丹神蚀心虐恋:薄情总裁下堂妻虐恋:总裁的换心新娘起航1992于新世界高举龙旗年少天纵1931穿越到1931大学校园,我的风云际会我的云养女友